袁克放招手叫来人力车。
“我是没见过人这么投入的吃番薯。”
“咕――咕――”
后生点头。
“你没带钱出门?”袁克放走过来,抽张钞票给小贩。
“还是要多学学,这个就当是交学费了。”
袁克放这些话是肺腑之言,也是他多年游走在古玩界血泪凝成的经验。
“笑甚么!没见过人吃番薯吗?”她不屑地斜眉扫视,持续低头大快朵颐。
那如何行?不摆明让她占便宜。
他抿嘴偷笑,“都是我害了你,要不我把范宽的《山川晚色图》换你的笔筒吧?恰好我差一个笔筒。”
世人听了也几次点头,表示附和。
“……”
“还给我――”
“还不平气?”袁克放哈哈大笑,伸手在她额头拍一下,感喟道:“世人只恋慕我捡漏的得利,没看到我交'学费'的心伤。为了捡这一个漏,我买回过的西贝货比一火车皮还多。早十年,琉璃厂的老板们最喜好我去,眼力不好,耳朵又软。每次我刚呈现在街头,老板们叫大喊,好动静啊,袁大头又来了啊,大师把真家伙收起来,假东西搬出来啊――”
“如何不是?”她嘟起嘴,不伏输的辩论:“这么好的留青雕除了张希黄另有谁雕的出?”
“是啊,是啊,小女人如许的留青雕,我店里有的是,你要不要?”
“家传之物。”
围观者七嘴八舌,一赫翘起的红唇能有一尺高。恼羞成怒地把笔筒塞回挎包里,低声抱怨道:“为甚么你能够捡漏吴鲁珍的竹刻真迹,为甚么我就不成以捡漏张希黄的留青雕?”
“你的眼太拙,世上那能雕的人多了去。”他笑着说:“客岁我去黄山,山底下的家家户户都做竹子买卖,如许的留青雕竹刻师父一下午雕十个没一点题目。”
“甚么东西?值得你现在巴巴地送过来――”袁克放接过她从挎包里取出来的笔筒,啧啧道:“这么脏,如何还一股子花椒味?从四川来的吧?”
他微微点头,又问:“叨教,你是不是姓葛?”
“东西品相不错,油皮很润,色彩也好,有些年初了,雕镂的刀功也很不错。”
“你没用饭吗?肚子叫得这么响。”他拉着一赫出去,走到大街上,天空飘起细麻麻的雨丝,落在脸上微微发凉。
“呦,想捡漏可没那么轻易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