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天的气候也挺好,不冷不热,日头像阿娘和的白胖发面团子一样挂在天上。一阵风吹来,她嗅了嗅,晓得西院锅里的米饭又烧焦了。五斤老奶奶一口牙掉了大半,吃不动锅巴,只怕又要吵架儿媳六娘子。锅巴么,她倒是挺爱吃。嘎嘣脆,香。
此地名为小灯镇,距嘉兴城不过三五十里路,属嘉兴城郊,也是入城必经之路。刚好她家就住在官道旁,三五不时地有过路人来问路讨水,她也并不奇特。听得有男人的说话声,便起家伸了个懒腰,待要端着樱桃进屋去时,不想她那长年吃斋念佛、爱管闲事的老娘已然将那群人让到院中来了。
那群人早已喝好了水,却还不走,都在等那年青男人。年青男人坐在院子里的条凳上,端了一碗水渐渐地喝,似是喝着甚么美酒玉液般。她歪着头,嚼着柿饼,盯着窗外那人,小侄子睡醒了,展开眼睛便扯着哭腔找他的柿饼,她假装没有闻声。
媒人也不管她家人神采不好,本身拉了杌子堵在她家门口,将来温家的事情啰里吧嗦地演说了一通。说温家兄弟二人,宗子名凤台,在京中仕进;看上月唤的这个是温家次子,名凤楼,年纪不过二十四岁,生的一表人才。温家在城内有钱庄绸缎铺子很多处,银钱多得无处堆放,如果聘给他,她钟家一家子都能跟着吃香的喝辣的如此。
罗秀才也是头一回才见着这个未过门的媳妇儿月唤,这个媳妇儿如何描述呢?他搜肠刮肚,口水咽了好几口,读了一肚子的诗书,存了二十年的诗句却俄然都想不起来了。
她固然未见过那罗秀才,但听闻他长年收几个学童,收些束脩,还能画些画儿卖钱,家中景况也还过得去。最令人称心的是那罗秀才乃是独子,家中人丁也简朴,上头仅一个寡母,还是个聋了耳朵的,下头叔伯小姑子一概全无。瞧这景象,她嫁畴昔便可做罗家的当家主母,不必看公婆的神采,也不消讨妯娌小姑子们的欢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