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钟家两公婆却都是诚恳人,只说自家女儿已经许了人家,断无悔亲改聘的事理;再则,嫁给罗家是正妻,聘给温家是姨娘,当我们傻么?当我们是那一等见钱眼开、没有知己的人么?是以当场就将那媒人赶出了家门。谁料那媒人并不泄气,还是每天往她家跑,翻来覆去地跟她家人说那温家是多少多少的繁华,温家二少温凤楼是如何如何的风骚俶傥、孝敬体贴,温家大少在京中是如何如何的吃得开。
她爹娘哥哥都是死脑筋,总没有个好神采对那媒人,媒人跑了很多趟后便垂垂地不来了,她一家就跟着垂垂地放下了心。
她嘴上不说,心内也怪对劲的。便悄悄与阿娘咬耳朵:“等将来我必然把你接到我家里去,和我一起度日。”
她固然未见过那罗秀才,但听闻他长年收几个学童,收些束脩,还能画些画儿卖钱,家中景况也还过得去。最令人称心的是那罗秀才乃是独子,家中人丁也简朴,上头仅一个寡母,还是个聋了耳朵的,下头叔伯小姑子一概全无。瞧这景象,她嫁畴昔便可做罗家的当家主母,不必看公婆的神采,也不消讨妯娌小姑子们的欢心。
阿娘虽笑嗔了她一番,想想一手带大的孙女儿对本身如同贴身的小棉袄一样的知心孝敬,内心说不出的对劲,也是熨帖得不得了。
正心不在焉地对付着钟家人,思考着如何说话才不至于伤了钟家两公婆的脸面时,忽地瞧见一个端着木盆,吃着零嘴儿的女孩儿从院门外跨出去。她大抵是发觉家中俄然多了个面熟的男人出来,初初吓了一跳,几近要被嘴里的果核给呛到,转眼又看到这男人的脸,忍不住“噗”地一声笑了出来。
阿娘嘴里笑说:“啊哟,又胡说八道,先不说我儿子孙子一堆;哪家有阿娘跟着孙女儿出门子、叫孙女儿养老的事理?你今后如果舍不得你阿娘我,多回娘家来看我也就是了。”
她爹娘还不晓得未过门的半子的来意,正忙里忙外烧水泡茶上点心,对半子的伤问东问西,刚好这时候她出门去东头的水塘洗衣裳,才洗好,碰到五斤老奶奶拄着拐杖出来遛弯。五斤老奶奶顺手塞给她几只桂圆,她一手圈着木盆,一手往嘴里塞桂圆,牙齿咬破桂圆壳,勾出桂圆肉,“呸”地一声把壳吐掉,一面吃一面渐渐地往家走。
阿娘对此非常欢畅,经常与她笑道:“我们月唤真是命好,不必像西院的六娘子,每天忙得脚不沾地,服侍一家长幼,末端还要被小姑子们寻不是。”
可惜的是,她家没有一小我晓得。因为她爹的风水先生做得不甚称职,口碑不太好,一年到头也没有甚么像样的买卖;家中当然有薄田十数亩不错,但一家人从早忙到晚,也仅能保持温饱,堪堪够情面来往罢了,更不消说还要布施大嫂的穷娘家,那里还不足钱拿去钱庄存?是以她家无人晓得城中另有开钱庄的,更不晓得钱庄的店主姓甚名谁;她家所来往的人,不过是小灯镇上的镇民罢了。诸如肉铺的猪肉荣,油坊的香油金,菜市的豆腐西施这一类的人物,至于温家这类在城中开钱庄绸缎铺的人是断断不会有的。
“又走神了?”表姐碾灭烟头,从包里取出一瓶依云,往嘴里倒一口,渐渐在嘴里打了个转,再用胳膊肘碰了碰蒲月,“顿时到你了,等会晤试时可要打起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