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北宋辽金风云人物大观 > 韩琦
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属河南)人。出身世宦之家,父韩国华累官至右谏议大夫。韩琦 3 岁父母归天,由诸兄扶养,“既长,能自主,有弘愿气。端重寡言,不好嬉弄。性纯一,天真曲,学问过人”。天圣五年(1027年),弱冠之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二,授将作监丞、通判淄州(今属山东)。入直集贤院、监左藏库。景祐元年(1034年)玄月,迁开封府推官。二年十仲春,迁度支判官,授太常博士。三年八月,拜右司谏。韩琦在担负谏官的三年时候内,勇于犯颜切谏,诤言谠议,“凡事有不便,何尝不言,每以明得失、正纪纲、亲奸佞、远邪佞为急,前后七十余疏”,特别以宝元元年(1038年)所上《丞弼之任未得其人奏》最为着名。当时灾异频繁产生,流民多量呈现,而当朝宰相王随、陈尧佐,参知政事韩亿、石中立却束手无策,“罕所建明”。韩琦连疏四人庸碌无能,痛陈宋朝八十年承平基业,毫不能“坐付庸臣恣其破坏”,成果四人同日罢免,名闻京华。他还峻厉抨击当时“货赂公行”、“人缘拜托”的社会民风和“幸运日滋,奖惩倒置,法律不能惩有罪,爵禄无以劝建功”的宦海败北风格,建议仁宗先从朝廷内部“减省浮费”、“知名者统统罢之”。名相王曾奖饰他说:“今言者不激,则多畏顾,何补上德?如君言,可谓切而不迂矣。”
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韩琦复判相州。在相州任上还未满三个月,河北地动,黄河决口,多量哀鸿流浪失所。神宗赐手诏给韩琦,让他迁判重灾区的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并被准予便宜处置。大名之任长达五年,恰逢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他果断抵抗。熙宁二年(1069年)仲春,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端停止变法。玄月,颁行“青苗法”。三年仲春,韩琦上疏反对青苗法,以为青苗法非论贫富,一概按户等配借青苗钱,上三等户及坊郭大户本是兼并之家,也可贷给青苗钱,这类做法底子不能“抑兼并、济困乏”。神宗看了韩琦的奏疏,一度摆荡了变法决计。他对在朝大臣说:“琦真忠臣!虽在外,不忘王室。朕始谓能够利民,今乃害民如此!且坊郭安得青苗,而亦强与之乎?”王安石将韩琦的奏疏拿到“制置三司条例司”,逐条批驳,公布于天下。厥后韩琦又上疏,申辨愈切。而后,韩琦还对“免役法”、“市易法”等提出了反对定见。韩琦终究从庆积年间一个倡言新政的激进鼎新者变成了因循保守的保守派代表,这是非常可悲的。一样,在对外干系上,韩琦一改畴前的倔强态度而日趋软弱让步。当时宋和契丹在“划界”河东题目上争得不成开交,韩琦上疏神宗,以为宋在边防战略上主动打击,主动防备,有七事致“契丹之疑”,吁请神宗去掉各项新法,并将契丹所疑之事,“如将官之类,因此罢去”,以调换边疆安宁,求得临时苟安。
庆历元年春,元昊在乘机攻宋前,向宋军诈和,被韩琦看破。他敌部下说:“无约而请和者,谋也。”号令诸将严加戍守。仲春,元昊率 10 万雄师打击渭州(今甘肃平凉),直逼怀远城(今宁夏固原西)。韩琦闻讯,急派大将任福领兵 1.8 万人,桑怿为前锋,前去抵抗,停止阻击。行前,韩琦向任福面授机宜,号令他们绕到夏军背后,可战则战,不成战则据险设伏,截其归路,并再三叮咛:“苟违节度,虽有功,亦斩。”任福在张家堡南打了个小败仗,因而贪功轻进。夏军佯败退走,沿途抛弃很多物质,宋军不知是计,轻装猛追至渭州北边之好水川(今宁夏隆德西)。当时,夏军在好水川里边放了几个木盒子,宋军只听盒子里有鸟叫声,不敢轻动。任福到时,号令翻开,只见一百多只鸽子奔腾而出,回旋在宋军上空。宋军正在惊奇之时,夏军已从四周合围。宋军虽英勇战役,怎奈人马三日乏食,怠倦不堪,宋军大败,6000 余人阵亡,任福等将校军官数百人亦死于难。韩琦当即命令退兵,在半路中,阵亡将士的父兄老婆几千人,号泣于马首前,持故衣纸钱招魂而 哭说:“汝昔从招讨出征,今招讨归而汝死矣,汝之魂识亦能从招讨以归乎?”当时哀恸之声震六合,韩琦掩泣驻马不能行进。好水川之战,元昊得胜,非常放肆,令人作诗,投掷宋境,讽刺说:“夏竦何曾耸?韩琦未足奇。满川龙虎辈,犹自说兵机。”宋军兵败好水川,虽不是韩琦亲身批示,但冒然出兵,用人不当,也难辞其咎。战后宋廷究查败军之责,撤去了夏竦的职务,韩琦、范仲淹也被调职他用。韩琦降为右司谏、知秦州,范仲淹降为户部员外郎、知耀州(今陕西耀县)。十月,宋廷分陕西为秦凤、泾原、环庆、鄜延四路,韩琦知秦州,王沿知渭州,范仲淹知庆州,庞籍知延州,并各兼本路马步军都摆设、经略安抚缘边招讨使。二年四月,韩琦受任秦州察看使。闰玄月,宋军又大败于定川寨(今宁夏固原西北),大将葛怀敏战死,主持泾原路军务的王沿被降职他调。十一月,朝廷采取了范仲淹的建议,韩、范二人屯驻泾州(今甘肃泾川),共守西陲。自好水川败后,韩琦始佩服范仲淹守议,两人同心合力,相互援助。因为两人守边陲时候最长,别名重一时,民气归服,朝廷倚为长城,故天下人称为“韩、范”。边塞上传诵如许的歌谣:“军中有一韩,西夏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夏闻之惊破胆。”西夏在战役中虽多次得胜,但丧失也很大,民气好战,民怨沸腾,因而宋夏开端转入旷日耐久的“庆历媾和”。在鸿沟情势稍趋和缓的环境下,庆历三年(1043年)四月,韩琦、范仲淹奉调回京,同任枢密副使(枢密使为杜衍)。当时国子监直讲石介传闻韩、范二人来朝中供职,特地写了一首《庆历圣德诗》,此中奖饰韩琦说:“予早识琦,琦有奇骨,其器魁落,岂视店楔。其人浑厚,不施剞劂。可属大事,浑厚如(周)勃。琦汝副(杜)衍,知人予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