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碧血剑(下卷)(新修版) > 第51章 袁崇焕评传(10)
[5]《明史·袁崇焕传》中引述他的奏章:“规复之计,不过臣昔年‘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着,战为奇着,和为旁着’之说。法在渐不在骤,在实不在虚。此臣与诸边臣所能为。至用人之人,与为人用之人,皆至尊司其钥。何故任而勿贰,信而勿疑?盖驭边臣与廷臣异。军中可惊可疑者殊多,但当论成败之大局,不必摘一言一行之微瑕。事任既重,为怨实多,诸无益于封疆者,皆倒霉于此身者也。况图敌之急,敌亦从而间之,是觉得边臣甚难。陛下爱臣知臣,臣何必过疑惧?但中有所危,不敢不告。”
过了一会,天子又出来。袁崇焕因而又奏道:“建州已处心积虑的筹办了四十年,这局面原是很不易措置的。但皇上重视边陲事件,日夜忧心,臣又怎敢说难?这五年当中,必须事事应手,起首是赋税。”崇祯当即谕知代理户部尚书的右侍郎王家桢,必须着力措办,不成令得关辽军中赋税不敷。
这根基计谋耐久的推行下去,便可慢慢窜改情势,转守为攻。但他担心两件事。一是天子和朝中大臣对他不信赖,二是仇敌教唆诽谤,漫衍谎言。是以在上任之初,对此特别夸大。他声明在先,军队中希罕古怪之事多得很,不成能事事都查办明白。他又自知有一股蛮劲,做事不依通例,要他统统都做得四平八稳,面面俱圆,那做不到。总而言之:“我不顾本身性命,给皇上办成大事就是了,小事情请皇上不必理睬罢。”
[2]近人叶恭绰题袁崇焕墓有句云:“游仙黄石空余愿”。自注:“袁复兴督师,诸友饯别诗多以黄石、赤松为言,疑有所讽,惜袁不悟。”实在不是袁崇焕不悟;张良是功成身退而从赤松子游,袁崇焕底子没有机遇“功成”,天然谈不上“身退”。不过以他的热血热肠,即便是功成了,多数还是不肯身退的,必将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袁崇焕不是明哲保身的“智士”,而是奋不顾身的“义士”。
袁崇焕辞出以后,上了一道奏章,提出了关辽军务根基计谋的三个原则:[5]“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明朝兵制,一方有事,从各方调兵前去。是以守辽的军队来自四周八方,四川、湖广、浙江均有。这些士卒起首对守御关辽不大体贴,战役力既不强,又怕冷,在关外驻守一段短期间,便遣回故乡,另调新兵前来。袁崇焕以为必须用辽兵,他们为了庇护故乡,抗敌英勇,又习于酷寒气候。练习一支精兵,必须兵将相习,非耐久薰陶不为功,不能明天调来,明天又另调一批新兵来替代。他主张在关外筑城屯田,慢慢扩大戍守地区,既省粮饷,又可不竭的光复失地。
十
[4]崇祯召见袁崇焕的景象与对话,首要按照李逊之所著《三朝野记》与文秉所著《烈皇小识》两书,厥后周延儒对袁崇焕的诽谤,也按照这两书所载。李逊之的父亲李应升是反对魏忠贤而被害死的闻名忠臣李忠毅公。文秉是文征明的玄孙,他父亲文震孟在崇祯时任大学士。文震孟最着名的事,是在天启年间上奏,直指天子诸事不睬,如同“傀儡退场”,朝政全由魏忠贤摆布。魏忠贤因而叫了一班傀儡戏,到宫中演给熹宗看,熹宗看得大乐。魏忠贤便说:“文震孟说皇上是傀儡退场,那就是这模样了。”熹宗当然大怒,将文震孟在朝廷上打了八十棍。李逊之和文秉二人是名父之子,正视名声与节操,他们记录朝中大事,应当相称可靠。别的并参考《崇祯实录》及《崇祯长编》之崇祯元年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