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碧血剑(下卷)(新修版) > 第57章 袁崇焕评传(16)
从长远来讲,群众的眼睛确是雪亮的,但是当他们遭到欺蒙之时,自觉而打动的大众,能够和暴君一样的胡涂,一样的残暴。但隔得远了一些,本身的生命财产并不遭到直接的影响时,人们便能够沉着地思虑了,以是除了北都城里一批受了棍骗的百姓,天下都晓得袁崇焕是冤枉的,连朝鲜的君臣百姓也晓得他的冤枉,为他的被害感到不平。[6]
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吴的父亲吴襄曾做宁远总兵,和祖大寿是关辽军中同袍,都是袁崇焕的部下。当明清之际,汉人的统兵大将十之七八是关辽一系的军队。吴三桂、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左良玉、曹文诏、曹变蛟、黄得功、刘泽清等都是。这些人有的投降满清,有的为明朝战死,都是极有将才之人,麾下都是悍卒健士。袁崇焕如果不死而率领这一批精兵虎将,军事局面当然完整分歧了。吴三桂如是袁崇焕的部将,最多不过是“捧首痛哭为红颜”罢了,底子没有机遇让他“冲冠一怒”、为了陈圆圆而引清兵入关。
[7]民国五年,东莞人张伯桢的儿子死了,张佩服袁崇焕,将儿子葬在袁墓的中间。当时看管袁墓的还是佘氏子孙,叫做佘淇。张伯桢为袁崇焕的义仆也立了碑。
[6]清人所修的《明史・袁崇焕传》说:“遂磔崇焕于市……天下冤之。”朝鲜《仁祖实录》八年仲春丁丑载:朝鲜的使者朴兰英到沈阳,满清的王公当着他面相互“私语”,说袁经略公然和我们同心,只可惜事情败露而被拘系。如许的国度奥妙,怎会当着本国使臣的面而相互私语,用心让他听到?朴兰英明白他们的企图,只不过想藉他而传言到明朝去,以便尽快杀了袁崇焕,以是他在给朝鲜国王的奏章中说:“此必行间之言也。”直到一百年以后,朝鲜的君臣们在会商明朝覆亡的启事时,还说首要启事是杀袁崇焕(见朝鲜《英宗实录》六年十一月辛末,即雍正八年,公元一七三○年。)
崇祯三年八月十六日,中秋刚过,袁崇焕被绑上法场,刽子手还没有脱手,北京的众百姓就扑上去抢着咬他的肉,直咬到了内脏。刽子手遵循规定,一刀刀的将他身上肌肉割下来。众百姓围在中间,纷繁叫骂,出钱买他的肉,一钱银子只能买到一片,买到后咬一口,骂一声:“汉奸!”[5]
以袁崇焕知人之明,毕竟还是看错了谢尚政。要体味一小我,那是多么的困难!袁崇焕对崇祯的胡涂与奸臣的诬告,或许并不悔恨,因为崇祯与众奸臣本来就是那样的人,但对于谢尚政的忘恩负义,必然是耿耿于怀吧?或许,他也曾想到了,就算是岳飞,也曾给部下大将王贵所诬告,因此构成了风波亭之狱。只是王贵诬告,是因为秦桧、张俊的威迫,谢尚政倒是受了利诱,比较起来,谢尚政又卑鄙些。但是谢尚政枉作小人,他的总兵梦并没有做成,不久梁廷栋以贪污罪垮台,查出谢尚政是贿赂者之一,送了纹银二千两,谢也是以撤职。
[5]见《明季北略》。
[1]钱家修白冤疏:“嗟嗟!锦衣何地?特工何人?竟袖手而七人竟走耶?抑七人俱有翼而能上飞耶?总欲杀一崇焕,故不吝互为圈套。”此中又说:“方天启年间,诸阳失卫,山海孤寒。当此时谁能存亡忘心,身家不顾?独崇焕以八闽小吏,报效而东,经历风霜,备尝险阻,上无父母,下乏妻孥,夜静胡笳,征人泪落。焕独何心,亦堪此哉?毋亦君父之难,有不得不然者耳。”崇祯批答:“批览卿奏,具见忠爱。袁崇焕鞫问明白,即着前去边塞建功,另议擢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