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俊奥秘的笑了笑,摆摆手道:“没这个需求!”
毫无疑问的,《三字经》的横空出世,再一次让荀彧等人惊得目瞪口呆。浅显易懂,顺口易记的《三字经》,固然在他们这类饱学之士读来略有一些老练,但是用于教养目不识丁的并州百姓,却绝对是最合适的发蒙读物,这是无庸置疑的。
韩俊笑得高兴,荀彧也是无法的笑了,拱拱手道:“人无信不立,主公言之凿凿落户并州便可分得匈奴女子一名。如果再有流民前来,却看主公如何还笑得出来?”
荀彧点头道:“大部分蒙难的中原士子都挑选了渡江南下荆襄,极少有人跨河北上,即便有,也是北上幽燕或者辽东。并州的一条壶关道,对于他们而言是不成翻越的通途。”
宿世韩俊的祖父,是一个很呆板的教书先生,在韩俊很小的时候就拿着戒尺逼着他背完了《三字经》和《千字文》。
荀谌叹口气道:“主公,读书无用论在并州大行其道,臣下觉得能够在天下范围内招收良才而教之。”
韩俊对劲地笑着,一鼓掌道;“拿上来!”
“友若先生,书院一事,不知筹办的如何了?”
荀谌最早反应过来,一头跪在地上,浑身高低都在狠恶地颤抖着。
至于韩俊,心内里也是有本身的筹算,并州百姓多是没有读过书的“睁眼瞎”,如果上来就给他们报告孔孟之道的话,恐怕只会是对牛操琴。以是,韩俊就只能无耻的又做了一次文抄公。这一次,他抄袭的是《三字经》。
韩俊打了个响指道:“既然如此,就烦劳诸位先生通力共同,为并州百姓,为天下百姓,翻开这学问的大门!”
剔撤除两汉今后的人和事,并无损于《三字经》的核心机惟。“仁,义,诚,敬,孝”这五个字,就是韩俊对于治下之民的要求与但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