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完这篇祝文。大部分人都不觉得然,在很多文官武将和江南士绅看来,现在就提出北伐太激进了,有穷兵黩武的怀疑,隆武朝廷好不轻易光复江南三省,先站稳脚根再徐图中原,才是老成谋国之策……我们可不是偏安,我们是慎重,万一北伐失利。朝廷损兵折将,江南又守不住如何办?
唐王朱聿鐭来南京的时候,带着一份隆武帝亲笔写的祝文,但是毁灭济尔哈朗后,江南情势产生了严峻窜改,隆武帝又重新写了一份祝文,由杨廷麟带来南京……朱元璋的平生功过,轮不到隆武帝来评价,前后差着二百多年,朱聿鐭也不消在朱元璋的灵位前面哭鼻子,以是这篇祝文写的规端方矩,四平八稳,首要讲的都是隆武朝廷的事情。
但是南京还没有霸占,郑家海军临时还不能走,还得持续留在这里制止谭泰逃窜。看着其他各路友军到处抢地盘,内部实在已经有很多牢骚,搞得郑胜利压力很大……不错,他方才进封国公,部下将领也大多加官进爵,但这都是一纸空爵,没有本色性的好处,在东征这场贪吃盛宴中,郑氏个人一向在任务劳动。忙着端盘子上菜,看着别人大吃二喝,如果隆武朝廷不赐与必然的赔偿,会寒了全军将士的心。
作为一代人杰,郑胜利的政治嗅觉又比金声桓高了一大截,在朱聿鐭念的这篇祝文中,有些被金声桓忽视的信息,却被他灵敏地抓住了……金声桓只重视到“北伐”这个关头词,郑胜利却重视到前面另有一个关头词——“南京”,北伐的前提是攻占南京,却没有提苏杭和福建,换句话说,东征下一步的重心就是光复南京,然后就要图谋北伐,福建却被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这对急于返回福建的郑胜利来讲,并不是一个好动静。
宁镇会战取胜后,隆武朝廷的政治情势必将产生严峻窜改,这统统他早有考虑,对于隆武帝采纳的各种手腕,他多数也故意机筹办。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个国度就是一个高速扭转的陀螺,只要重心均匀的陀螺才气一向转着不倒,一旦内部的均衡被突破,比如在陀螺的一边贴上一块橡皮泥,它就必定转不起来。
有人拆台,就得有人补台,富甲天下的江南引诱太大,金声桓明晓得这是一趟浑水,时不时的,还是忍不住想往里蹚一脚。另有部分军将也有必然的气力,比如一向没有牢固地盘的赵印选和胡一清,固然没有金声桓的腰杆粗,却也没有那么多顾忌,模糊的都有些动心。
更是借势而发的阳谋。
唐王朱聿鐭代表隆武帝,宣读祝文。
真的是如许吗?满清处于建国期间,内部另有很大的生机,不是崇祯的末代王朝,这几年在北方已经站稳了脚根,手里另有几十万可战的军队,靠一纸檄文颠覆清廷的统治,只是不实在际的胡想。隆武帝一再夸大南京的首要性,只是为了转移视野,用可谓天下第一雄城的南京把楚军紧紧拴住,乃至把郑家海军也拴住,本身去抢占浙江和福建。
先打浙江的和托、田雄,郑氏个人也能从平分一杯羹。
俄然之间,郑胜利感觉万元吉和杨廷麟的嘴脸都是那么可爱,骨子里的游勇道格上涌,恨不得一刀砍了这两个家伙。隆武帝是一个刻薄的君主,一贯以大局为重,多数是受了这些文官的勾引和勒迫,才会对武勋如此寡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