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放心,一应事物,娘都叮咛人置备好了,孙儿必然考个好名次返来。”话中透出浓浓的信心。
就算老太爷他们都晓得本相又如何,曾氏清楚晓得当时老太爷他们已经不敢再懂她,只要不做危及云家底子的事情,死几个姨娘庶子又算甚么?
听得二太太三太太两个神采都变了。二老爷敢暗里跟老太太顶撞几句,敢打上长房的瑞安院,却不敢在老太爷面前撅蹄子,满脸憨笑。
上一世曾氏不但在对于三房事情上细心运营,冬眠哑忍,就看对长房满屋子的姨娘和庶出的后代。大要上向来不说一句话。最得宠的曼姨娘,连生几个儿子,还常常会有犒赏下去。曼姨娘青楼出身,不能不说是个极聪明极会看眼色的人。最后又如何?
贤惠的大太太又在中间恭敬应是。
时价秋考,云华烨第二日就要出发去淮州去插手乡试,不但老太太派人过问很多次,就连老太爷都坐不住,趁着三太太带着云清歌到福寿院存候,亲身问起了给云华烨备置的东西。
见老太爷面色不悦也不说话,他当即起家站出来道:“孙儿已探听过,本年朝廷体恤学子们,在考场里头请了厨子,只要学子们交几个饭食钱,自会有人将每日饭食送到考棚里,不必再亲手煮粥,也不消吃干粮。”
“这就对啦,都是一家人,家里孩子有出息,谁不是跟着叨光,有些人啊,就恨不能家里兄弟闹得反面,须知这只是让旁人看笑话,不是功德。”这一回不但看三太太,连二太太都睃了一眼。
如果别的孙子说这话,老太爷说不得还要经验几句。但云华烨幼时体弱,能做的事情未几,一旦应允了,却从没有过食言。特别是上回插手院试,拖着病弱之躯,竟然还能中得案首。
“棉衣可曾带,传闻淮州比我们杨州城还冷些。吃食也要备好,唉,如果朝廷许你们这些考生带人出来服侍,也不消吃那些干粮。”
三太太闻言忘了先前的不快,满面欢乐道:“当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