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领太仆、鸿胪、廷尉三卿。属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三十一人。
司空领宗正、少府、司农三卿。司空属吏有长史一人、掾属二十九人、令史及御属四十二人。
东汉任命三公多以着名经师为之,以鼓吹经术治国的理念。实在不过是政治花瓶罢了。天子以尚书参决政务,并不以实权付三公。因三公以硕儒经师居官,以是常常要为很小的不对承担非常严峻的任务,以示高节。比方:宋弘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党太守无所根据而免官。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庙(汉高祖刘邦的宗庙),因河南尹与司隶校尉在庙中争辩失礼,而伏湛没有上奏此事,免官。汉光武帝对大臣非常峻厉、刻薄,韩歆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归乡里,与其子皆他杀。(全笔墨小说更新最快)以后,欧阳歙、戴涉接踵任大司徒,了局都是论罪下狱、被正法。
汉魏期间,有军功者比比皆是,授予官职的难度加大。是以常在“将军”前冠以某个名号以作为他的官职,这类名号并无必然,名号之间也无上下级干系,是以称为杂号将军。临事设置,事毕即撤。如骁骑、楼船、材官、伏波、贰师、度辽、龙骧等,或以所领军队(如骁骑、材官),或因推行的任务(如李广利攻贰师城)。唯度辽将军因南匈奴所部时有内哄,自永平八年(65年)后常设。汉末今后,开端呈现四征、四镇、四平、四安等重号将军。
司徒
参考:《后汉书·百官一》太尉条原注:“掌四方兵事功课,岁尽即奏其殿最而行奖惩。”
参考:《后汉书·百官一》云:“掌水土事。凡营城起邑,浚沟洫、修坟防之事,则议其利,建其功。凡四方水土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奖惩。”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徒官,卖力群众教养,掌礼节诸事。与太尉、司空共同会商天子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
大司马
参考:《汉官仪》:“王莽时,议以汉无司徒官,故定三公之号曰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世祖(刘秀庙号)即位,因此不改。”《后汉书·百官一》载:“司徒,公一人。本注曰:掌群众事。凡孝民孝悌、逊顺、谦俭、摄生送命之事,则议其制,建其度。凡四方民事功课,岁尽则奏其殿最而行奖惩。”
据《汉官》记录,太傅所属官吏有:长史一人,秩千石,掾属二十四人,令史、御属各二十二人。长史为太傅府群吏之长,掌章奏、参谋。掾属是比较初级的属吏,分曹办事。令史、御属是比较初级的吏员,办理文书、车马等琐事。
九卿
汉光武帝即位,置大司马官,卖力全**官的考核,每岁末,评定等次,上奏天子,作为军官升迁、降调的根据,当时有大司马吴汉。
东汉一朝,因为讲究经术,太子宫臣中以太傅为首。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输本身的政管理念。太子即位后,常常以太傅录尚书事,成为究竟上的丞相。汗青上,赵熹、邓彪、张禹、冯石、冯鲂、桓焉、赵浚均以太傅录尚书事。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汉灵帝时,以陈蕃为太傅录尚书事,厥后陈蕃被正法,以胡广继任,这是独一的例外。
按东汉轨制,三公掌谋议国之大政。太尉的首要参政路子就是与司徒、司空共同会商天子交议的国政,定议后会衔上奏。东汉一朝,仅见牟融、徐防以太尉录尚书事,与太傅参决政事。这申明太尉除非被任命为录尚书事,并没有决定政务的权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