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提学到桌边拿起一本四书,顺手翻页,手指先点中此中一句,本身看了一眼,今后翻一页,再如此一点,恰好凑成个截搭题:乃是一句“皆雅言也—叶公”。
雅言即常言,破题上半句即扣着“常”字,将原句中的字眼儿替代一下,就是贤人平素所说的言语……贤人之间有教养之功,就用“圣训”,“圣训之有常”。而下半题的“叶公”也要换一个字眼,就用他本身的身份,“楚大夫”。叶公是想晓得孔子之事,在破题中不能援引题面以外的原句内容,上半题的“雅言”恰好能够完美的弥补上这个答案。
方提学看了他一眼,似欲说些甚么,但看他微微垂眸,不肯多提的模样,再想想桓家阵容,也明白他顾忌甚么,只悄悄“嗯”了一声,转而提及了读书的事:“你少年时就能解经义、作文章,当时未曾有机遇考你,本日见面,却要考你一考了。”
他把宋时跟教谕一道拉上车,路上就把学政大人体贴宋时家世的事奉告了二人。他在方大人面前挨了很多顿训,非常愁苦地问:“方大人还问起了舍人与桓侍郎府姻亲之事,鄙人不知内幕,不敢轻言,此事舍人自行考虑罢。”
上过中学的朋友都晓得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原题深印在脑海里,都不必像刚才那句一样先忆原文,略一回想朱子注释,便提笔写下破题——“说以学而深,便可决其朋之有也”。
宋时感激他的体贴,当即应道:“任凭老先生出题。”
而“叶公”就出自下一章开首的“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这位叶公本是楚国大夫,名诸梁、字子高,封于叶县,僭称公。他向子路问孔子之事,子路未答复,后孔子传闻,便奉告子路不该不该对,该说他“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方提学听得的确有些冷傲——岂止破得工稳,从中透出的胸怀更是通脱大气,不愧是能叫济世兄一眼看中,当儿子般养在膝下的人。
在广西荒蛮之地寻不到名师,只能看先生留下的旧书么?也是不幸……
宋时老诚恳实在一旁装鹌鹑,内心给徐教谕点了三十二个赞,决定归去就把宴席规格晋升到三十二道菜。
徐教谕颤巍巍地说:“因他们平常科试还能考到一二等间,平日也未曾有这等罪过……”他给这群门生洗白间隙还不忘了照顾宋时一句:“宋监生实与此事全然无关,他住在县治中,一贯闭门读书,下官等皆可作证。”
这个圆不是浅显的圆……它也是圣贤书上的内容。每章之前都有一个圆,用以分章节的。也就是说,这能够从圣贤之道未阐发之前就先有了一个浑圆的……甚么动手。
方提学还记得当年在桓家吊孝时遥遥见过一面的少年,对比着面前仪容漂亮、身姿矗立,几近已长成大人的宋时,不由感慨道:“一晃数年,你也长大了。你是随父亲上任的?这些年跟着谁读书?”
说话间,宋时已经将高低题面捋通,恭恭敬敬地向他借了纸笔,在纸上写下:“明圣训之有常,而楚大夫又可记矣。”
破题既出,承题就好办了。左不过正破反承,承题中又能够引述题面原句内容,他就把破题中贤人常言《诗》《书》《礼》,楚大夫能够记之的意义翻过来,改写“《诗》《书》《礼》这些雅言以外的贤人不言,楚大夫能记甚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