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瑾早有筹办,他环顾世人,缓缓说道:“诸位可曾听闻萧将军在司隶之战后,开仓放粮,布施哀鸿,安抚百姓。在豫州亦是如此,轻徭薄赋,鼓励农耕。若不是心胸天下百姓,怎会如此行事?再者,萧将军麾下有诸多贤达之士,皆以忠义为本。若将军失期,岂不是让天下人嘲笑,又如何能成绩大业?”
诸葛瑾微微一笑,安闲不迫地说道:“刘备将军所言虽有几分事理,但却忽视了现在的局势。萧逸将军自起兵以来,战无不堪,攻无不克。司隶、豫州皆已归入其版图,麾下虎将如云,谋士如雨。且萧将军以仁义治军,所到之处,百姓无不夹道欢迎。徐州若负隅顽抗,一旦城破,玉石俱焚,百姓必将蒙受没顶之灾。而陶公若归降,萧将军已承诺保徐州百姓安宁,陶公还是可管理徐州,此乃分身之策。”
诸葛瑾早有筹办,他从怀中取出萧逸的手札,递给陶谦:“陶公,这是萧将军的亲笔手札,信中言辞诚心,表达了对陶公的恭敬与诚意。萧将军以信义着于天下,绝无虚言。且现在局势所趋,徐州若单独抵当,恐难保全。萧将军麾下兵强马壮,谋士如云,一旦兵戎相见,徐州百姓必将生灵涂炭。陶公忍心看到此等惨状?”
陶谦看着刘备与诸葛瑾的针锋相对,心中愈发纠结。他深知这两人背后所代表的权势与好处,不管方向哪一方,都能够激发一场轩然大波。
刘备等人见状,也不便再多说,施礼后辞职。诸葛瑾则回到馆驿,持续运营应对之策。他深知明日的议事将是关头,必必要在世人面前充分揭示萧逸的上风与诚意,同时化解刘备等人的反对定见。
陶谦接过手札,细心浏览,脸上暴露踌躇之色。此时,陈珪在一旁轻声说道:“主公,此事需慎重考虑。萧逸现在权势渐大,若与之对抗,我徐州恐力有不逮。但归降之事,亦关乎主公名节与徐州将来,不成仓促决定。”
这时,徐州将领曹豹站出来讲道:“诸葛使者,你说萧逸将军仁义,如何能信?万一他只是为了棍骗徐州,今后忏悔,我等岂不是悔之晚矣。”
刘备皱着眉头说道:“二位贤弟,现在萧逸使者前来,欲劝陶谦归降。若徐州落入萧逸之手,我等将何去何从?”
在馆驿中,诸葛瑾一面等候陶谦的答复,一面暗中派人在徐州城中漫衍动静,鼓吹萧逸的仁德与威名,以及归降后的各种好处。同时,他密切存眷着刘备等人的意向,恐怕他们从中粉碎。
诸葛瑾走进大厅,看到刘备等人在,心中明白他们在商讨何事。但他不动声色,向陶谦施礼后,说道:“陶公,鄙人得知刘备将军在此,实乃幸事。刘备将军以仁义闻名,想必也不肯看到徐州百姓蒙受烽火。萧逸将军亦恭敬刘备将军,若陶公归降,萧将军愿与刘备将军联袂合作,共图大业。”
到达徐州城后,诸葛瑾递上名帖,要求面见陶谦。陶谦听闻萧逸派来使者,心中疑虑重重,但还是决定访问。
诸葛瑾心中明白,陶谦不会等闲就范,这是在迟延时候。但他也不焦急,施礼道:“多谢陶公,鄙人静候佳音。”
刘备点头:“也只能如此了。我们这就去见陶谦。”
陶谦微微点头:“诸葛使者不必多礼,此次前来,所为何事?”
裴元绍握紧拳头:“大哥,不如我们趁夜攻击使者馆驿,杀了那诸葛瑾,让萧逸晓得我等的短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