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榆甩了甩切红薯累得酸疼的手,活动动手腕道:“我再切完这洗好了的十几块就得。我这晒的都是刨红薯的时候伤了的,不好窖藏。得再挖一口大菜窖,等会儿大哥找好了地儿你号召我一声,我去跟着挖。”
十月初,桑榆家是实在地忙了十来天,才把八亩地的红薯都收到了家来。梨花嫂家里的红薯也堆成了一座小山。两家将坡上的地窖又扩建了一倍,可也放不下这很多的红薯。毕竟菜窖里还放了很多菘菜,萝卜甚么的。
固然此次老天并未绝人之路,桑榆一家也算是没有挨饿,可桑榆的心已经敲响了最沉重的警钟,她从没有过如此火急地欲望,那就是开地、播种、收粮,要存满一间大屋子,要让一袋袋沉甸甸的粮食,把她飘乎乎的心脏坠回到原处所。
梨花嫂进院子就听到了工棚里的动静,直接出去了,一看桑榆手上的活儿就道:“你要晒多少红薯干儿啊?给七七做零嘴的话,都够她吃一年了。我家草儿他爹去坡上选处所了,筹办再挖一口菜窖,你家甚么筹算?要不再一起挖一口大点儿的?”
桑榆将全部心机临时都收拢到地盘上面,更是整年都在砍柴晒柴,也烧了好几土窑的炭。幸亏天公作美,本年的秋霜来得稍晚,固然收成较往年要低了两三成,但晚播的粮种也都长成收成了。
桑榆浅笑,带着点高深莫测的味道,答复道:“这是炉子,烤红薯的炉子。”
此次灾年让桑榆充分熟谙到了当代与当代的分歧。在当代,特别是都会里,根基没有储粮的观点,米面粮油就放在超市内里,仿佛老是取之不尽的,吃完一袋再去买一袋就是了。除非碰到超市做活动搞优惠,不然普通家庭都很少一次买上两袋大米。而当代则分歧,这个交通非常闭塞的小山谷更加分歧,这里一旦受灾,一旦缺粮,朝廷想赈灾都得比及气候转好路况可行才气出去。而这期间,无粮的人家只能挨饿等死。
梨花嫂闻言惊奇道:“不是早就换了很多了吗?不敷吃吗?哎呀,谁说不是,压价太狠了,红薯还是能当口粮,我看坡下的人家也都自留了很多。你干吗又换出一车去啊?”
荷塘村的人们被这个灾年吓得不轻,全部村庄的人们都在争着抢着地开荒垦田播粮种。桑榆一向密切存眷气候状况,路况稍好时就去了趟镇里,将几家粮铺转了个遍,才买回充足播种的红薯秧了苗下种。一些行动晚一些的人们,就不得不到更远的处所去筹措合适的粮种了。
桑榆将家里剩下的红薯都堆在了木工棚角落里的一大片锯末上。固然工棚粗陋了些,但好歹遮风防潮。红薯堆边上搭着一条木案,桑榆正在那儿将洗净的红薯切片儿穿线,这是要晒红薯干儿的。地上一铺好大的凉席上放着很多已晒得差未几的红薯干儿。小七七正蹲在席子边上,一手抓了一把红薯干儿,啃着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