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晓得,在大难临头的时候,凡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祈求神的救赎,因为神在此时并不是代表在无可对抗的力量,而是窜改运气的古迹――即便是他们私行妄图这强加到神明身上的古迹。
在宋朝老百姓的目光中,兵士身上的战袍和铠甲,跟乞丐身上的破衣几近无异!
“……求求真人放俺回家吧,不是小人不肯去河北吹冷风受冻,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处……”
是以,早在汴梁得救之初,郭京的六甲神兵就已经散去了一半。剩下没走的这些人,也是一心想着能打起郭真人的灯号,在汴梁城的花花天下里招摇撞骗,吃香的喝辣的……谁知这郭神仙竟然要率众北伐!!
……
――如果他这个“活神仙”持续在汴梁待下去的话,只怕是就要产生某些让人不太镇静的事情了!
“……传闻再不走就要正式插手军籍,往脸上刺字了……还请真人饶了小的这一回吧!”
“……甚么?河北兵马大元帅府的宗泽,带兵渡河南下到东京勤王,现在恰好能够归入北伐军名下?”
当然,分开汴梁并不料味着费事的结束――究竟上,就连眼下看似对郭京狂热崇拜的钦宗天子赵桓,在最后的那股镇静减退下去,真正地回过神来以后,也会对如许一名法力无边的神仙深为顾忌,担忧他会“侠以武犯禁”,粉碎国度的统治次序,并且用各种体例停止皋牢和节制……
在清理完身边的烂摊子之前,高踞朝堂之上的士大夫们,应当顾不上跟已经出外的郭大仙报酬难。
――前面已经说过,郭京的这帮“六甲神兵”,乃是遵循生辰八字招募起来的一帮贩子闲汉、地痞滑头,既无参军经历和军事素养,凝集力甚么的更是一毫也无。并且宋朝的民风又是极度的重文轻武,鄙夷甲士,兵士都要像仆从一样往脸上刺字以防流亡,谁家里如果有人从戎,只怕是一家子都要被看不起……正所谓“好铁不打钉、好男不从戎”是也!普通老百姓不到活不下去的境地,就绝对不会想着要参军。
――总之,在诸多朝臣的大肆赞誉和郭大神仙的死力对峙之下,本来还想请郭京在汴梁多留些光阴,以便于就教仙道的钦宗天子赵桓,终究还是同意了让郭京带领“六甲神兵”出征北伐……
除此以外,天子脚下的都城老百姓,也是全部大宋对政治最敏感的一群浅显人。哪怕是街头贩子的茶博士、酒博士战役话先生,对于朝廷局势也能头头是道地说出个一二三来。
毕竟,即便是清官也难断家务事不是?
以是,在如许一通卷堂大散以后,郭真人的“六甲神兵”跑得只剩了百余人,再扣掉一些大哥多病或年幼体弱的家伙以后,竟然只剩了不到八十人可用……可谓是有史以来范围最小的北伐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