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武植调集众将校议事,命林冲率两万雄师驻守代州城抵抗辽国扰乱,又令韩世忠、刘光世收编此次作战俘获及投降的两万五千名辽军战俘。
韩忠彦等人赶快笑着迎上前,说道:“武大人莫要客气,我等在此,专为恭迎大人班师。大人此番出兵,一举安定西夏,此乃盖世奇功,我等尚未能及时道贺。本日有幸得见,恰好借此机遇,向大人劈面表达我等的庆祝之意与敬佩之情。”
武植快步走到几人面前,拱手见礼,大声说道:“见过韩大人、赵大人。”
“多谢这位公公,待本帅把军中诸事件妥当安插结束,就随公公一同返回京师。”武植回应道。
接着,他转向苏辙,语气诚心且尊敬:“见过师叔,好久不见,师叔别来无恙。”
于倒霉处来看,胜利已然在望,却被迫半途而止,此前拼搏而来的战果难以拓展,那些于战役中捐躯、负伤的将士所支出的沉重代价,尚未获得相称的回报,这让武植及其麾下众将士皆心有不甘。
“哎,如此甚好。此事说来,也确切怪不得朝廷。只因那辽国使节所提出的前提极具引诱,朝中众臣乃至官家听闻后,都不免心动。只是那辽国使节提出签订条约的前提,便是要求武大人率军撤出辽国境内,朝廷因此才向武大人发了八百里加急的撤兵令。”
见世人在城门等待,武植也不敢怠慢,敏捷和童贯等人上马,疾步朝他们走去。
此时,城门口处已有一众官员等待驱逐武植及童贯一行。武植抬目望去,一眼便看出那领头之人韩忠彦,而在韩忠彦身边,武植不测埠看到了本身的师叔苏辙以及赵挺之。
而本身的师叔苏辙,也已官复原职,担负御史中丞,韩忠彦、赵挺之以及苏辙三位,俱为朝堂上举足轻重的人物,皆可谓朝廷重臣。
看着童贯气愤的神采,武植沉声开口说道:“童公公不必这般起火,此次出征虽未能大获全胜,确切留有遗憾。但是我军也借此探知了辽国的底线,今后我大宋与辽国定会再有交兵之机。待当时再运营光复燕云十六州,亦为时不晚。”
一旁的赵挺之接过话茬应道:“辽国使节就此次出兵代州之事道歉,还愿补偿白银二十万两。”
武植听完条约的内容,也不由自主地悄悄点头,心中悄悄考虑:以宋徽宗赵佶那极其看重颜面的性子,倘若真能和辽国胜利签订如许的条约,对他来讲,必然是一件能够彰显国威、让他倍感光荣且扬眉吐气的大功德。
但武植深知,若辽国发觉南边局势危急,定会抽调精锐回师南下与宋军交兵,届时战事必将艰巨困顿。故而朝廷此时命令撤兵,恰合武植情意,如此也可等候今后机会,再展技艺。
武植本拟于拿下大同府后停止进击,转攻为守,不想朝廷俄然传下退兵之令。
武植虽在边陲领兵作战,但身为首要的边关统帅,朝廷有大事都会传信于他,对于朝中官职以及职位的变动也有所耳闻。
他一边说着,嘴角不自发地上扬,眼中尽是难以粉饰的笑意,“不止如此,那辽国竟还应诺,今后每年向我大宋进贡十万两白银。单是这一公商定,便足以让官家以及朝中众大臣心动不已。毕竟,这不但关乎岁入的增加,更是大宋国威重振的一种彰显,朝堂高低又怎能不为此意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