斋夫走后,陈文才道:“季课,竟由知县,知府,学政出题考校,这书院未免太豪阔了吧。”
林垠点点头道:“是横渠先生的名言啊。”横渠先生是北宋名儒张载,这横渠四句是他广为人知之言。
林延潮看叶向高和陈文才的模样,明显是早就晓得的模样,本身倒是动静掉队了。
濂江书院是当初朱熹讲学之地,当然鼓吹的是理学了。以是林垠才说,非濂学(周敦颐),洛学(二程),关学(张载),闽学(朱熹)不讲,而将官方流行的王学视为末流。
“好了,要灭灯了。”余子游说了一声,即揭开灯罩,吹熄了灯火。
当下拜师典礼结束,斋夫将三人领出了书屋,解释书院的规章道:“我们书院分外舍,内舍,上舍,尔等新来皆为外课生,在外舍从学,外课生不给银,若学业有进,升入内舍;内课生每月支学费银三钱,内舍生学业有进,升入上舍,为上课生,每月支学费银五钱。”
陈文才赶紧上前劝道:“叶兄,先来后到,我们刚来,我睡最西头好了。”
此人应是本地林氏后辈。
三人对望了一眼,林垠指了指陈文才道:“你先来讲。”
林垠摇了摇手,咳了几声笑着道:“不知无妨,何况他说的是孟子之言,儒学的道统,由濂溪先生,明道,伊川二先生上承孟子的。”
“是。”
“多谢林兄相劝,我有分寸。”
“你呢?”林垠点了点头叶向高。
斋夫持续讲道:“别的学院,朔望课,师课半月一考,由山长出题,月课一月一考,由县学,府学教谕出题;官课,季课一年四考,由知县,知府,学政出题,以定尔等坐次。其他我也不与你们分辩,久了就自行晓得了。”
叶向高毕恭毕敬隧道:“依正道而行,守中正仁义。”
“嗯,叶兄是福清县人?”
不说尊师重道四字,仅是对方举人出身,嘉靖十年乡试第五名的名头,既然说是最平常的话,林延潮等人也是洗耳恭听的。
林垠先领着三名弟子,先拜了了孔子,朱子,然后三人再向二人拜首,行拜师礼。
“林兄,你如何看?对了,林兄似对书院之事一无所知,莫非之前师长都没有与你提过吗?”
听余子游这么比划,林延潮和陈文才都暴露一丝不悦。
“何事林兄?”
林延潮双手一摊道:“师长没有提过,以是还是要叶兄,陈兄多就教才是。”
林延潮道:“叶兄,曲解了,你这名字起得好。向高,向高,好好读书,日日向高!”
叶向高亦是道:“当年我祖父给我起此名时,也有此意。”
叶向高拱手道:“家父也常常在我面前提及山长。”
“那你呢?对,林延潮。”林垠看向林延潮。林延潮似发觉对方的目光中似有几分切磋的味道。
林垠笑着道:“然,近濂溪先生矣,不愧是桂山先生的佳儿。”林延潮晓得濂溪先生是周敦颐,周敦颐除了一篇爱莲说名满全外洋,最重如果初创了程朱理学,依正道而行,守中正仁义恰是他的主张。
林延潮想了下,放弃了数个一鸣惊人的答词,而是用一其中规中矩的答案:“先生为学,但求穷者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林延潮恍然大悟,本来山长方才问你们为何读书,不是随便作答的,而是有一套章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