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世忠死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同年十月葬在姑苏灵岩山麓。当时,他并没有被封为"蕲王",墓前也没有墓碑。因为当时秦桧还在,极力禁止高宗"车驾临奠",丧事简朴,营墓也不成能浪费。直到葬后26年,即南宋淳熙四年(公元1177年),宋孝宗才追封韩世忠为蕲王,并为他立碑,论述韩世忠抗金功劳,用字万余,成为一篇最长的记念文章。
《南乡子》
谢肇淛:"宋之人物,若王沂公、李文正、司马温公之相业,寇莱公、赵忠定之应变,韩魏公之德量,李纲、宗泽之拨乱,狄青、曹玮、岳飞、韩世忠之将略,程明道、朱晦庵之真儒,欧阳永叔、苏子瞻之文章,洪忠宣、文信国之忠义,皆灼无可议,并且有效于时者,别的瑕瑜不掩,盖难言之矣。"
蕲王庙占空中积不大。一尊高约5米的韩世忠雕塑鹄立在庙门前,通体为花岗岩雕镂而成。"韩世忠"头戴战盔,身披红色披风,左手持剑,右手呈拔剑状,眼望战阵、神采刚毅。
7祠庙坟场、祠堂坟场
民族:汉族
去世日期:1151年
韩世忠墓3米,连同龟趺碑座高达10余米。碑文共88行,每行150字不等,总计约13200余字,以是人们都称其为"万字碑"或"蕲王万字碑"。碑文的首要内容是记叙韩世忠的抗金事迹,凸起他朴重恐惧、忠愤狠恶的爱国精力。如碑文写道:"桧(指秦桧)主议(指媾和)甚力,高傲臣老将万口和附。王(指蕲王)独慷慨泣涕上章以十数,为太上(指宋高宗)开陈和议不成之状。"
1126年(靖康元年)十月,正在滹沱河一带担负戍守任务的韩世忠被金兵数万追逼退入赵州城内。敌兵围城数重。城中兵少粮乏,军心不稳,有人主张弃城而遁。韩世忠传令下去,有敢言弃城者斩。当天夜里,天降大雪,韩世忠选精懦夫卒三百人,悄悄出城,偷偷摸进金兵围城主帅营帐,杀死主帅,后偷袭金兵驻地,挑起金兵内部误相攻杀。一夜大战,金兵死伤过半,当得知主将被杀,看到各处都是自家兄弟的尸身,流出的血把雪都染成了红色的,金兵偶然再战,崩溃退去。
1134年(绍兴四年),韩世忠任建康、镇江、淮东宣抚使驻扎镇江。岳飞光复襄阳(今湖北襄樊)等六郡后,伪齐主刘豫派人向金讨援,金太宗完颜晟命元帅左监军完颜宗弼率军5万,与伪齐军结合,自淮阳(今江苏邳县西南)等地,兵分两路,南下攻宋。诡计先以马队下滁州(今属安徽),步兵克承州(今江苏高邮),而后渡江会攻临安(今浙江杭州)。玄月二十六日,金军攻楚州(今江苏淮安)。宋淮东宣抚使韩世忠军自承州退守镇江(今属江苏)。宋廷急遣工部侍郎魏良臣等赴金军乞和,并命韩世忠自镇江北上扬州,以阻金军渡江。十月初四,韩世忠率兵进驻扬州后,即命部将解元守承州,邀击金军步兵;自率马队至大仪镇(今江苏扬州西北)抵抗金马队。十二日,魏良臣路一行过扬州,韩世忠用心出示避敌守江的指令,佯作回师镇江姿势。待魏良臣走后,韩世忠当即率精骑驰往大仪镇,在一片池沼地区将兵马分为5阵,设伏20余处,筹办迎击金军。翌日,金将万夫长聂儿孛堇从魏良臣口中得知韩世忠退守镇江,遂命部将挞孛也等数百骑直趋扬州四周江口,进至大仪镇东。韩世忠亲率轻骑应战诱敌,将金军诱入伏击区,宋伏兵四起,金军猝不及防,弓刀无所施。韩世忠命精骑包抄合击,并命背嵬军各持长斧,上劈人胸,下砍马足,金军陷于泥塘当中,伤亡惨痛,金将挞孛也等200余人被俘,其他大部被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