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棣故意去窜改,或许车轮滚滚,汗青的过程并不会产生偏差。尽人事吧。但愿还来得及。
但,这并非是苏轼不正视经义。古来读书人,皆明圣贤言。
赞叹之余,苏轼竟然有些泄气,世人言书法卓绝者,举苏轼、黄庭坚、米芾、蔡京(注1)为最,称本朝书法四大师,所谓“苏黄米蔡”是也。然王棣一未冠小子便在书法之道有此成就,仿佛开宗立派,怎不叫他汗颜?
数年前在金陵,他便曾就经义考过王棣,彼时对方的应对便每有新意,已是深谙经义之旨妙。这数年来,二人手札来往,其间亦有经义考答。
苏轼也笑:“明岁科举,某倒是晓得几个有望夺魁的,比方保宁马涓、潜江毕渐等,实乃三郎之劲敌也。”
苏轼是反对以经义替代诗赋取士的,上《议黉舍贡举状》称:“……文章而言之,则策论为有效,诗赋为无益;自政事言之,则诗赋、策论均为无用矣。虽知其无用,然自祖宗以来莫之废者,觉得设法取士,不过如此也……自唐至今,以诗赋为名臣者,不成胜数,何负于天下,而必欲废之……今进士日夜治经传,附之以子史,贯穿驰骛,可谓博矣。至于临政,曷尝用其一二……”
说宋朝军事“掉队”,也不精确。在军事技术上,宋朝并不掉队,比方当代黑火药的利用,主如果在宋朝,特别到南宋中前期,火药兵器已在兵器中占有相称比例。天下上第一次利用火药兵器的海战,是南宋初的胶西海战。精确的说法应是宋朝在军事上孱羸或软弱。但也须作详细阐发,比方对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军而论,最固执的抵当敌手就是南宋。
“琼节草堂”的这场对话在多年火线表露开来,当时,世人皆震惊、佩服于王棣的“高瞻远瞩”,遂以“贤人”名之。而王棣则唏嘘不已,再度追思起苏大学士,那份拳拳珍惜之心值得感念毕生。到当时,他方晓得,当年在杭州凤凰山“琼节草堂”的这场对话,苏轼严词叮咛李格非与高俅不得外露任何细节。这是对王棣的珍惜呀,虽说彼时王三郎尚是少年,但因王安石之故,朝野间是有很大一部分人仇视王家的,这番谈吐若被外界获知,王棣定必难承叱骂与打压,再难有今后的各种作为。
强兵之路,任重而道远。
苏轼点点头:“某亦知其才,辛未科必中试,或可入一甲。”
人们常说,宋朝“积贫积弱”。实在,北宋的人力超越唐朝,物力和财力、当局财务支出更大大多于唐朝。但丰富的财务支出难以负荷冗兵、冗官等支出,而横征暴敛又减轻了民贫,这就是积贫。军事不过是客观的气力加上以主观的气力应用。宋朝的综合国力无疑强于辽朝、西夏、金朝等,但因各种身分,气力的应用程度倒是劣等的,这就是积弱。宋朝悲观接管中唐、五代的经验,侧重于推行文官政治,实施崇文抑武,其军制是以捐躯军事效能,以束缚武将才气,降落武将职位和本质为代价的。
北宋担当的遗产是中唐、五代以来的式微,面积比历代中原皇朝少,却也约略相称于四个半除俄罗斯外的欧洲第一大国法国。南宋的国土面积又比北宋减少三分之一。但北宋比盛唐丧失的,除了五代后晋割让的燕云十六州以外,都是遥远地区,而根基上保存了发财的本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