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丹使者接着说道:“陛下之仁德,必使大唐千秋万载。”
夏季的泰山云淡风轻,暖阳高悬。他就带着太子以及插手特定典礼的亲王和官僚们登上泰山。封禅之日,泰山之上云雾环绕,仿佛瑶池。李世民登上封坛,大声吟唱谀美神灵的文辞:“皇天在上,后土鄙人,朕今登泰山以祭六合,愿大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声音宏亮而果断,在山谷间回荡。文武百官则跪于坛下,虔诚聆听,神采庄严。
李世民身着富丽的号衣,金冠灿烂,绣袍飞舞,向列祖列宗和上天昭告本身的功劳,为皇室子孙和百姓祈福。李世民第一个进献祭品,紧接着太子李承乾、吴王李恪、魏王李泰别离进献祭品。献礼之时,各种精彩的玉器、丝绸等礼器被整齐地摆放在祭坛上,五光十色,灿烂夺目。李世民进献后上香三拜,然后亲手将礼器献给天帝、大神和先人。文武百官跪于坛下,齐声拥戴,声声响彻云霄。山上的官员一起膜拜,山下的官兵,各国的使者纷繁跟着施礼,万众喝彩,声浪如潮,普天同庆。
李世民缓缓坐下,接过宫女递上的热茶,轻抿一口,嘴角微微上扬,缓缓说道:“观音婢,本日朝堂之上,大臣们纷繁发起封禅之事。”
此次封禅,不但是一场昌大的典礼,更是大唐乱世的见证。它向天下明示着大唐的繁华与强大,也让百姓对将来充满了但愿和信心。 李世民更是亲身誊写《泰山封禅记》,文中胪陈封禅之颠末、意义以及对大唐将来之期许。工匠们经心砥砺,将封禅的盛景与李世民的功劳永久铭记在泰山之巅。
大臣们齐声高呼:“陛下放心,臣等定当失职尽责!”
李世民浅笑着回应,目光暖和而自傲:“大唐愿与各国友爱来往,共享承平。”
封禅典礼结束后,李世民特地访问各国的使者。突厥使者恭恭敬敬地说道:“大唐陛下此次封禅,足见大唐之昌隆,吾等愿永为大唐盟国。”
长孙皇后微微点头,蛾眉轻蹙,慎重地说道:“现在承平乱世,社会安宁,百姓充足。陛下在不给百姓增加承担的环境下,封禅之事能够考虑,统统由陛下定夺。”
光阴仓促,转眼到了贞观十九年十月。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等一行人从长安解缆,东封泰山。为了不给百姓增加太多承担,此次出行,李世民只带着太子、几个亲王和五品以上在京大臣,房玄龄和李??则留在都城,别离办理政务和军事。除了长孙皇后,不带嫔妃,由韦贵妃临时执掌后宫。只请了少数几个大国使臣随行插手,算上侍从也有近万人。
长安城外,秋意正浓,落叶纷飞。房玄龄和李??带着留京大臣们前来送行,房玄龄神采恭敬,拱手说道:“陛下此去封禅,望统统顺利,大唐臣民皆盼陛下早日返来。”
李世民说道:“望各国敦睦相处,共促天下繁华。”
李世民身姿矗立,目光果断,望着面前的群臣,说道:“诸位爱卿,朕不在京中之时,还望尔等用心机政,保护大唐安宁。”
迎神之日,阳光穿透云层,洒在大香炉上,熠熠生辉。李世民带头朝着大香炉里插上蜡烛高香,然后对着天帝牌位停止三拜九叩。他的行动持重而虔诚,身姿矗立如松,身后的太子世人也随之施礼,场面寂静厉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