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頲在一旁安抚了几句,他是享誉一时的大墨客,不但才名素著,且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很懂民气。几句话下来便将朱承明的火气消平,朱承明笑道:“今番裴少监也算是大力互助了,朱某承情,将来事成,必以左相之位相酬!”
朱承明转头看了看府门,冷哼道:“不识时务!”
太傅乌胤度嘴里阿谁“欺君罔上”的大相朱承明,现在正坐在王弟、鸿胪寺卿大封裔的府中喝茶,居于他下首的则是素有“渤海国第一才子”之称的紫绶大夫、文籍院少监、赐配金鱼袋裴頲。
龙泉府,上京。上京又称忽汗城,渤海建国初期是为关外忽汗州,当年睿宗天子封大祚荣为忽汗州都督,即在此处。
裴頲想了想,道:“晓得便晓得,王上称帝一事将来也不会瞒人的,就算唐廷晓得了,以现在的天下局势,他们也无可何如。不若由裴某走一遭,以本国之名,见一见他也好,裴某也想探听一些中原的真假。”
有了这么一出变故,朱承明也没心机和裴頲谈笑,简朴交代了几句,便打马自回府邸。
厅上寂静如此,朱承明和裴頲对视一眼,两人都不说话,各自转着动机。侍女上前将两人的残茶撤去,重新换上新茶,朱承明没做理睬,裴頲接起茶盏,立时便感受有异。他不动声色的将茶盏底部沾着的纸卷摸入袖中,悄悄抿了一口,将茶盏重新放于几上。
过未几时,大封裔返来,坐到主位之上,此次任凭朱承明如何问,却不再开口了,只是闭目深思。
朱承明道:“据高尧仁所言,乃是受命督办互市,也没甚么事。但毒手之处在于,高尧义已被圈禁在家,此人又是高尧义之子,想必然会晓得我们所谋之事。”
高傲唐则天崇高天子圣历元年至今,渤海国立国已垂二百另三年。悠长的承平,让这座渤海国的都城显得格外繁华。颠末十多代渤海人的尽力修建,这座关外最大的都会已经构建得非常完美和庞大,不但占地广漠,超越中京、东京、西京、南京四京总和,人丁也达到了三十万,是为海东盛国第一城。
“你!......”朱承明大怒,恨不得生吞了这个油盐不进的王弟,却还是忍了忍,转头向一旁的裴頲。
长官之上恰是大封裔。大封裔始终不肯先发一言,只是冷着脸,一口一口抿着茶水,眼不旁顾,仿佛堂上没有别人。
朱承明抚掌道:“正合某意!”
这座都会的构建摹拟长安,分外城、皇城和禁城,中以朱雀大街为轴,反正各六条大道,间以冷巷里弄,将都会分别为八十二坊。
“大氏一门,二百年来深受大唐天子之恩泽,背唐而立的事情,是千万做不出来的。大相不要白搭心机了,这一点,恐怕就连王上也不能同意!”
朱承明一肚子肝火,终究忍不住起家拂袖而去,裴頲跟在他身后也出了大封裔的府邸。
朱承明压着火气叮咛道:“来人,太傅老了,心机有些胡涂,快送太傅回府!”身后神策军一拥而上,将太傅乌胤度架走。远处张望的一众官员都吓得作鸟兽散,唯恐避之不及。
这句话一出口,朱承明脸有得色,望着大封裔,浅笑不语。大封裔倒是心中一惊。渤海国共有三等爵位,建国公、建国子和建国男,但除了暮年随建国之主大祚荣的那些老臣得以册封以外,已经百年没有将爵位封赐给任何人,没想到王上竟然封给了朱承明,并且一封就是最高的建国公,莫非王上就不想想,如许一来,面前之人已经位极人臣,将来已是赏无再赏,封无可封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