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明,你对承平教之事如何看?”蔡邕也没有持续在这个话题上多谈,而是将话题转开,毕竟这属于蔡家的私事,叶昭就算是蔡邕最爱好的弟子,也不能过份插手他蔡家的私事。
“琰儿见过师兄。”客堂里,叶昭见到了蔡琰。
“门生只是说说。”叶昭摇了点头,归正对于卫家,他是没甚么好感。
随即看向叶昭道:“修明曾与承平教有过打仗,老夫想晓得修明如何对待此事?”
“时候已经不早,门生明日还要持续赶路,便先回驿馆了。”叶昭赶紧起家告别,一堂课说了大半天,他还真怕蔡邕将他留下来秉烛夜谈。
“好句!”蔡邕闻言,目光一亮,扭头看向叶昭:“不想修明能做出这等佳句,只是未得全篇,倒是不美,修明可否将其完美?”
“很多。”蔡邕皱眉道:“承平教固然打着济世救人,惹人向善,但其教义,却直指时政,极擅勾惹民气,三年前还并不庞大,但戋戋三年时候,几近遍及天下州郡,信徒无数,老夫担忧……祸事不远。”
“承平教?”叶昭昂首,看向蔡邕:“恩师为何有此一问?”
一片中庸,却很少提及原作,大多是一些本身的观点,偶尔提及几句如贤人庸行,大人谨慎之言,也多是对这些语句为何要如此之言。
后代偶尔有人会说前人讲授体例代班甚么的,实际上在叶昭看来,这也是因人而异的,如蔡邕这般名师,常常能入深切浅出,本来暗淡的笔墨却能以这个期间大多数人能够了解的话语说出来,并且非常活泼,毫无晦涩之感,但若真的去细究,却能发明蔡邕所言,句句不离那儒家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