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金玉均等“野蛮党”人士策动甲申政变,试图颠覆“事大党”把持的政权,驻朝日军亦趁机行动欲挟制王室;国王李熙派人奔赴清营乞助,袁世凯批示清军击退日军,维系清廷在朝鲜的宗主权及其他特权。袁世凯安定了朝鲜甲申政变有严峻意义,打退了日本的渗入权势,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战役之际谋取朝鲜的诡计,推迟了中日战役发作的时候。袁世凯因这一事件遭到清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的正视,同时也使日本人对袁世凯“憾之砭骨,百计排陷之”[15。他的同僚吴兆有等亦非常妒忌,进犯袁世凯“妄开边衅”、“擅挪军款”。袁世凯遂于1885年初返国,赋闲在家,以避进犯。但是李鸿章决定重用袁世凯,命袁世凯于1885年10月护送大院君回朝鲜,同年11月又封年仅26岁的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谈判互市事件大臣”,位同三品道员,摆布朝鲜政局,仿佛朝鲜的太上皇。袁世凯在朝鲜期间的任务是在“各国互市”、“盟国环伺”的环境下,使朝鲜“明尊亲之义,定摇惑之志,内修政治,外联邦交”[16。换言之即强化清朝和朝鲜的宗藩干系,制止朝鲜独立自主的偏向和日俄等国的窥测。由此袁世凯不成制止地在干与朝鲜内政,乃至不止一次策划废黜朝鲜国王李熙。17]袁世凯干与朝鲜内政的做法引发了朝鲜国王和一些大臣的不满,清廷中也不竭有人弹劾他。比如1888年1月朝鲜国王李熙致函要求清廷撤袁世凯,随后朝鲜驻华官员金明圭奉李熙之命,要求李鸿章换人。清廷内的张謇、张佩纶等也曾进犯袁世凯“侈然高傲,虚骄尚气,久留朝鲜,于大局无益”。18]李鸿章力排众议,不但让袁世凯持续留朝任职,并于1890年2月给袁世凯写了“血性虔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的考语。19]袁世凯在朝鲜的十二年固然因为其年青气盛而采纳一些过激、卤莽的手腕,但有效地停止了日本和沙俄对朝鲜的渗入。直到甲午年日本挑起战役前还曾经多次派人暗害袁世凯,只不过没有胜利。
袁世凯出身河南项城的一个大师族,他的叔祖袁甲三官至漕运总督,参与弹压承平军和捻军,是这个家属的顶梁柱;他的生父是袁保中,为项城县的地主豪绅,捐了个同知官位。袁世凯系袁保中第四子,生母是袁保中之妾刘氏,他于1859年9月16日(清文宗咸丰九年八月二旬日)出世于大清河南省陈州府项城县北之袁张营。袁世凯出世的那天,袁甲三刚好寄书到。
袁世凯在甲午战役火线卖力后勤期间,便主张由他募兵并编练新式军队,但未被采取,袁世凯非常不满,曾抱怨说:“内赞人而不消我募兵,徒何益也?”[21]在甲午战役结束后,举国高低掀起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海潮,袁世凯亦是此中一员。1895年6月尾,刘坤1、李鸿章、王文韶三名封疆大吏联名上奏折保荐袁世凯,因而光绪帝下旨命已回籍的袁世凯入京觐见。袁世凯被光绪天子召见今后,又在8月尾以一封万言条陈呈送天子,提出了一个完整的鼎新纲领,其内容为储才九条、理财九条、练兵十二条、谈判四条,充分表现出袁世凯的鼎新思惟。此中袁世凯特别正视练兵,他“深知抓到督练新建陆军之事,出息不成限量”[22。不但在给光绪帝的万言书中提出了12条西法练兵的主张,还草拟了编练新建陆军章程,“大旨则步军操法以师法德国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