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运气也不算太差,走了没多久就瞥见了一座亭子,掩映在林间,她仓促踏过石阶,瞧得那依傍着石阶的大石上,青藓中埋着“草桥亭”三字,亭中也站着几人,似也是躲雨。
纪长令手记中记录着这么一段话:“此行会稽,纪某何时得归,南山书苑不过一地草芥,唯才品具有之士往之,年束脩二两银,吃住行于山室间,劳其筋骨,乃得人上人……”
她卡了一下,接着:“感谢这位……兄台。”
她停下了行动,有些发楞,耳边听得轻声:“擦擦吧。”
纪长令前日在溪中洗净满身,又换上了那人遗落在山涧的衣物,这衣物也是被她洗净晒过的,料子又好,穿起来既不热,另有几分清冷,身上的疹子也减退了很多,比之之前的她,看着不知扎眼了多少。
月光多少,绕过灯火透明的贸阝城,落在郊野的小溪里,溪水中耸峙着一个小小的身影,下半身浸在水中,长发发尾被溅起的水花润湿,粘在红白相间的皮肤上。
她畴昔按了几下那具半湿的身材,也才十三四岁的少年,衣服料子好,皮肤也好,只是沾了水非常冰冷,她从他身上搜出了一个半敞开的羊皮包,内里是几本手记,手记中异化着他的文牒,她不由得动心了,像她这类人,能代表身份的东西,就是老鸨子箱里压得死死的卖身契,老诚恳实地辛苦一辈子也赎不返来。而官府盖了红章入了册的文牒花点钱也是能够买到的,不过没有几百两银子也拿不下来。
纪长令翻开牛皮纸摊开在亭椅上,暗自打量了一下亭里的四人。
纪长令举起手中素帕,冷静地转移了话题。
实在,她模糊也猜到了几分,这是托了她阿谁未曾会面的哥哥的福,她脖子上挂了半块胡蝶玉饰,她娘说,具有玉饰的另一半的人就是她的哥哥,但是她所问过的统统人都奉告她,她娘只要一个孩子。
面前的墨客一身青衣白衫,脸孔俊朗,多了一股跟她从未见过的书雅之风,没有那种……浑浊的感受。
她捏着绣囊里咯人的银裸子,咬咬牙将脚边的一团看不清楚色彩的烂布踢进了火堆,俄然蹿高的火苗顶上多了些黑烟,她的表情俄然变好了。
纪长令收起椅上的牛皮纸,边理衣裳边深思,仅凭一个名字,一个姓氏,便以为我家便是士族么?他看得见她身上的红疹,却看不见她藏在袖下那一手的粗茧。
“小生纪长令,不知几位如何称呼?”
祝英台轻笑:“纪公子但是来自江南士族纪家?上虞祝家倒是与纪家有几分渊源,至于你我未识,我等四人,纪公子孤身一人,怎不怕我等四人有坏心?据我察看,纪公子这是罹难了吧?”
不过一瞬,她便接过帕子,挂上常用的笑容昂首:“感谢这位……”
她从那日在城郊小道林溪之间见到这位纪长今的尸首之时,浑身高低找不出一点财银,一些册本,木头块,衣物等散落在水涧间,场面狼籍,她便猜想此人是被山贼洗劫了。
“纪公子可需求帮忙?”梁山伯抬手,指了一处方向,“此去行两日路,便是我家舍,如果不嫌弃,可随之住下,我能够请人代你往家中送手札告安然,等你家人来接……”
祝英台脸上暴露几分了然:“你未曾说,我先前还觉得你脸上的红点是因为夏季蚊虫而至,看着不严峻,你不必过分在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