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此人间,大块之上,日夜互换于四时时候之变不过七五,四时来去亦循此道,如是阴阳运转,亦有度量,以此度量而生息运转,是故则有枯荣存亡之征象。
在乎人身,胸腔内藏心、肺,腹腔内藏六腑与肝、脾、肾,上者为天空,下者为地区,是故胸腔心肺比方日月吊挂,心肺之气充遍胸腔,心如日火光,肺如月受日之精而摄乎风息,是故心肺调度人身风火命元,如是则名天之界。
此境地比方阴阳界,而非阴阳之境地,是故各种境地复有其所成绩人缘,亦有其境地性,皆因众生之业感化而生,无此业者,不入此界,无彼感业,亦不入彼界,因感业为缘,无缘不聚,如是罢了。
于此长夜,展转难眠,如是略说太虚诸境地不同,聊以抒意,时年丙申正月初五卯时记之。
如是诸阴、阳、非阴阳诸境地奥妙之事,虽自成界,而在大块人间,皆可拜见,盖此大块住止太空,亦同为住于阴境地、阳境地、非阴阳境地,乃至于纯一太元境地,甚乃无极亦同住于诸境地,因诸境地,皆不离太虚,太虚乃无极之子,是故统统诸境地,恒划一住,亦自成界,奥妙不测,皆造化之理。
阴阳二境地虽同住而独立成界,却不能同现乎形象,盖一人一心,别无贰心,一心一主,别无二主,一主眠时,不卧二榻,若人于梦寐中出游人间,白日则为阳精力出游,黑夜则为阴属精力出游,虽为阳精力出游,所见境地亦为太阴境地中阳灵空息境地,不为太阳境地。
六合上空为阳为天,下形为阴为地,大地有诸水脉枢机运转,地中有隙,名为地空,有风息之关键,虚空之上,亦有风息关键,日月光照大地云气之上,于诸云民风之间亦有灵息之枢机,因而灵枢之妙,运转六合命元之底子乃为周流交通。
又,太元之境,本无一物,阳灵之性冲而阴质为之萌发,故生太阳、太阴,太阳太阴灵满太元而与太虚同大,是故说太一境中复活二界,名号太阳、太阴,太阳别名太朴,太阴别名太素,盖因太朴之无形而太素之有象故。
六腑摄受人身所进五谷之物,善佐脾、肝、肾之元息,如是脾为土而中和,肾水息津润诸脏腑,肝木气而梳理浑身筋骨肉脉,如是滋摄生身仿佛坤德载生,则名为地之界。
五脏精元虽充遍此身,皆自独立成界,是故医道分支,或以毛而见病,或以音声而辨病,或以气味而知病,或以色光而测病,如是等术理皆以其所善辨之境地而通见于五种境地。
人有阴阳之精元,亦有阴阳之气质,亦有阴阳之神息,人有十二主经,昼行者阳,夜行者阴,人之气血盈虚,昼则阳精力为之主命,夜则阴属精力为之主命,阳性好动而萌发机,是故昼之精力为阳,阳性刚烈,不生可骇,阳性好静而沉寂沉默,是故夜之精力为阴,阳性荏弱,易生惊骇。
于太朴阳界当中,则太阳之气为之化生阳界之物,亦如太一化阴阳,于其阳界之界言,太朴之界则为一大界,此中小界观太朴之大,则名号为境,而自名为界,若于太素阴界,此中小界亦如是称呼境地,是故说境、界之别,环环相扣而循复无穷。
夫大块之上,众生各依其性而住止,或居水中、水上,或居地中、地上,或居火中、火上,或居空中、风中,大块以外,诸众生等各以其性安居其境地,或复无形者居无形,或无形者居无形,或无形者居无形,或无形者居无形,如是各安住止于其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