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溪因为上届府试中拿到案首的位置,按端方需求提“堂号”,即坐位更靠近主考官,沈溪的考号很特别,甲字壹号,在这考场位于西北角,一昂首就能见到主考官的案桌,七百多名考生,由他来领衔。
但这阐述实在是唯心的,因为这世上没有绝对的最高原则,就不存在当然之极,因为要评断为“当然”,就要有个标准,谁来给设这个标准呢?
当下士子民风让他感觉痛心,才会有感而发,在他福建提学任上最后一次当主考官,他就要表达心中这类不满,出了一道看似简朴,但实在满含深意的题目。
可当众考生见到刘丙亲身把第一道四书文小题的题目写好,让人贴上巡查牌后,众考生心中才认识到此次刘丙并未按常理出牌。四书文第一题竟然是全场考生考一样的题目。
唱名结束,紧接着便是放题。
吴省瑜把他的题作好以后,忍不住又看了看沈溪,想晓得他到底在做甚么。
在看到这考题以后,有人已经镇静得找不到北了。
但故意人明显不敢等闲下笔,光是这一个题目,就足以审读一上午。
沈溪毕竟插手了县试和府试,对于入场端方已经很熟谙了,只是在入场时,沈溪考篮里用瓦瓮装的汤水却不让带出来,因为衙役怕汤内里藏了小抄。
临别又是一番殷殷嘱托……
起首在于,为何刘丙在福建省考了一圈,到汀州府的院试,一改之前在别的府主考时,四书文小题上出分歧题目标风俗,而只出一题?
考生当中已经有些聒噪。意义是主考官不遵循端方来,普通来讲,像这类测验,一考一天,应当是天不亮就放题,等入夜以后交卷。
考生本来应当是守礼守节,一个个出来都是翩跹公子,说话都是出口成章,为人办事更要光亮磊落,这应当才是刘丙要提拔秀才的标准。可恰好,他在各地测验,拜托送礼之事比比皆是,士子为了测验不背圣贤文章,一个个只顾背程文押题。
沈溪常日里做文章是对付了事,但此次他却挑选了长时候的沉默,一个时候畴昔,他乃至连笔都没提起来过。中间的吴省瑜和苏通等人固然也审题很久,但都没有沈溪用这么长的时候去思虑。
反倒是几十年后的王阳明,在《传习录》阐述中中更加妥当,“至善者,性也。性元无一毫之恶,故曰至善”。意义是人道本善,只要回归本源,就达到至善的最高标准,至善是回归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