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个教育专家16年的教子手记 > 第19章 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8)
说话笔墨本身就是一种东西,拼音更只是“东西的东西”――它就相称于二胡吹奏员偶尔利用到的那块松香,能够让弓毛更光滑,却用不着在每个孩子初学二胡时就先去破钞好长时候学习关于松香的知识――可这个“东西的东西”现在却变成了东西本身和目标本身,乃至于竟然有人提出中国笔墨今后要用“拼音”完整代替“汉字”。如许荒诞的设法不但被公开提出,竟然还引发会商,真是不成思议!
语文讲义上常常有很多当代文背诵要求。因为当代文是口语化的东西,它在笔墨上是开放的,不像古典文学那样词句松散。而要孩子背诵的,多数是一些很平常的段落,底子达不到“增一字则多,减一字则少”的地步,但考核时却要求一个字、一个标点都不能错。把一个开放的东西背出松散来,孩子们唯恐出错,比如不能把“狠狠打了他一下”背成“狠狠地打了他一下”――仅仅是多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地”字,那也不可。每一个标点都要死死记着……背诵的目标只是为了“精确”,而不是为了体悟,不是为了把典范刻进影象和思惟中,只是为了考卷上不丢分。手腕和目标在这里被完整搅散了。
此次,“一件风趣的事”变成了如许:踢球时有个同窗碰伤了腿,他就停止踢球,把这个同窗护送到医务室包扎伤口,又把同窗送回家中,感受做了件功德,以为这是件风趣的事。这篇文章的字数写得比较少,叙事粗糙,有种无病嗟叹的造作。教员给出的成绩是72分。
有一次我到一个朋友家,她忧愁正在读初二的儿子不会写作文,问我如何才气让孩子学会写作文。我说先看看孩子的作文本。小男孩很不甘心的模样,能看出来他是羞于把本身的作文示人。直到男孩和小火伴们去踢球了,他妈妈才悄悄把他的作文本拿来。
和语文课本同步下发给教员们的“语文讲授参考书”早已规定了如何解读每一课。当代闻名教诲家、特级西席李镇西博士攻讦现在的语文课成为思惟独裁的场合:“学《孔乙己》只能了解是对封建科举轨制的攻讦;学《荷塘月色》只能了解这是朱自清对大搏斗的无声抗议……门生的心灵被紧紧地套上精力桎梏,哪有半点缔造的精力空间可言?”[15]
既然我不能去建议黉舍让如许的教员下岗,只能但愿男孩运气充足好,今后碰到一个好的语文教员,那对他的意义将是非同小可的。
前两年,社会上展开过一场关于中小学语文教诲的会商,很多人表达了对当前黉舍语文教诲的不满,乃至有很多狠恶的言辞。中小学语文课难以承载“语文学习”如许一个重担仿佛已构成共鸣。但辩论过后,环境还是,有小调剂,但换汤不换药,根基上没有窜改。
大多数家长和西席做不到像李路珂的父亲或魏墨客那样,有勇气并有才气让孩子甩开语文课本来学习,但我们起码不要唯课本是从。起首熟谙到学语文不是学语文讲义,然后才气大胆地把课外浏览引进孩子的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