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低的弹药量对战役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但是和粮食题目比起来,弹药题目仅仅是一个小题目。据质料显现,为了支撑平壤会战中清军,北洋前后为其筹办了7000石军粮。但是因为各种启事,没有一粒米运到了阵前,万般无法之下,1万多清军只能本身筹集粮食,但是粮食哪来?要晓得,当时平壤也只要2万多人。按照日本最后的缉获统计,日军一共缉获粮食以下:大米2600石,稻米(还没脱壳)302石,大麦4石,粟米817石,小麦317石,玉米102石。这些东西按一石和50斤来计算。这些粮食约莫为20万斤,而以平壤城有1万5的清军来计算,勉强还能支撑10天摆布,并且需求重视的是,这些数据是平壤战役期间缉获的,在15日夜清军撤退时,粮食题目会更加糟糕。以是用弹尽粮绝来描述平壤清军的处境,一点也不过分!(以上质料来源于陈悦编写的《淹没的甲午》)
在汗青上盛军,奉军军资依托驻地筹措,得不到国度后勤体系的补给。各军队补给之间不相互布施。没法征集到充足的民船进交运输,这统统都统统都使得在平壤苦战的清军后勤崩溃,而这些东西,都需求徐杰一一处理。
“公然不愧为是陆军里手,一句话就说中了题目的关头。”徐杰心中悄悄赞叹道。实在与人们普通认知分歧。北洋入朝参展的陆军战役力也不是人们设想的那样差,乃至就是厥后被人耻笑为懦夫的叶志超挑选败退也是有客观启事的。在平壤会战中,叶志超并不是因为胆怯而撤退,据史料记录,清军在9月15日白日的战役中,和日本军队打的根基上是势均力敌,而真正的溃败是在15日夜从平壤撤退时被日军伏击而引发的,既然白日能够打平局,按说叶志超不至于在没有外因的环境下挑选撤退。并且叶志超是跟从淮军老将刘铭传起家的嫡派,兵戈素以勇猛初成,不至于在战况不明的环境下仓狂出逃。而真正的启事就只能有一个。叶志超已经弹尽粮绝了。
当年徐杰在翻阅史料的时候查到了以下几组数据,出处是掌管盛军军器给养的邱凤池供应的,当年,驻扎平壤的盛军一共接管了以下的军器炮1200发,2磅炮1200发,加特林构造炮50000发,枪弹50万发。而这些库存弹药在颠末15日苦战后还剩多少呢?75mm炮350发,2磅炮300发,枪弹10万发,而加特林构造炮则是0!而15日的战役耗损呢?枪弹75万发,炮弹2800发(注加特林算速射炮,其弹药耗损不算炮弹)即便考虑到盛军解缆时5000名步兵,每名步兵照顾的150枪弹,20门火炮每门照顾50发炮弹。在颠末15日苦战后,全军弹药只剩枪弹50万发和600发炮弹。也就是说,剩下的物质连一天也不敷用,不撤,如何办??(比拟较而言,日军在平壤战役中耗损炮弹2800发,枪弹28万发。当然了日军炮弹耗损首要以75级别的野炮和山炮为主,枪弹耗损确切比清军少很多。说清军乱放枪也是有根据的。)
“后勤体系,北洋陆军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建立西方形式的当代化陆军后勤体系。一旦出国作战,比方去朝鲜,掉队和低效力的后勤补给体系绝对会对陆军战役力构成致命打击。”汉纳根一针见血的指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