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安魁想到这眉头一跳。再俄然想到前几日获得的邸报,抄送的关于北海郡改郡封国,以皇四子赵旻封北海国王的动静,这一行人的身份已经呼之欲出了。
“速去外务执事处扣问,城中健骡、驽马数量另有多少!”
“部属在。武安先生有何叮咛?”武安魁固然利用的是智囊的职能,实际上在东泰方红巾军中只挂了一个客卿的身份,并没有详细的差使,是以军中人都以先生相称。
第一点是对方的兵甲之精美,可说人间罕见。因为这些败兵可不满是没见过世面的泥腿子,另有北方边疆返来的边军。要晓得北边的安北都护府的甲兵,虽不敢说天下之冠,但排入三甲之列应当毫无贰言。而据这些边军所说,这几十人的战役力较之安北都护府的精锐也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就让武安魁骇怪莫名了。这泰山境内,那里冒出来刁悍至斯的军兵?
第二点是仇敌的主将竟然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这年代要仕进的路子几近都是举孝廉,而能被察举之人,莫不是各地驰名誉之士,是以出来为官少说都是二十多三十岁的人。说来也对,不到必然春秋,如何能堆集孝行或者廉名的时候?而这少年为主,莫非是哪位封疆大吏的公子不成?可也不对,按例军兵不得跨州县,如果哪家公子的部曲,岂敢如此穿州过县还把兵器铠甲随身照顾,岂不是特地暴露把柄给言官非议?
武安魁学问不见得超卓,但自幼便有弘愿,经世致用的知识把握了很多。加上为人油滑,又长于揣摩上峰的心机,在府衙里竟然如鱼得水。不过三年工夫,就从一个浅显书吏爬到了县里的二把手,县丞的位置。这让武安魁本身大为对劲,只要再努尽力,熬上三五年,比及县令致仕或者离职,一定不能顶上这个六百石的位置,到时候也能尝尝一方大员的滋味。
武安魁与大多数读书人分歧,他向来没有普通士子所谓的傲骨。从根子上说,实际上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合用主义者。即如果能获得切身好处,他会毫不踌躇的去做;而一旦与之相背,也会同意毫不踌躇的弃若敝履。在他看来,红巾军的态势不错,可惜构造情势上一盘散沙。如果能够好好的打算兼顾一番,一定不能在这白天腐朽的大夏朝争得一席之地。是以自打投敌今后,殷勤的献计献策,事事抢先。而红巾的渠将天蓬将军本就需求熟谙本地状况而又有必然声望的人,来帮他理顺费国的政务,加上武安魁的建言常常言之有物,给了本身不小的帮忙。一来二去,对武安魁的信赖也也与日俱增,垂垂就将他倚为亲信,竟有拜为智囊的筹算。惟因部将力劝,以为武安魁毕竟官府出身,态度不明,并且投奔光阴尚短为由,这才作罢。
武安魁心中明白派给本身的所谓副将,名为帮手,实施监督。当然这也没错,这五百精兵都是红巾中的精干力量,断不成能冒然交到他一个外人手里,是以也没甚么定见,当下就领命而去。
不过这时候公愤难犯,他也不敢胡乱攀咬,免得这些武夫犯起混来,说不好当场翻脸,直接来个白刀子进红刀子出,以现在天蓬将军的状况,一定便拦得住。但此事必必要给出一个交代,武安魁干脆一咬牙,恳求渠将给本身一个机遇,交一支精兵给他,他情愿立下军令状,包管把引发这事儿的祸首祸首给抓返来。天蓬将军沉吟半晌,终究承诺了下来,给他一曲亲兵,并将一名偏将派给他当帮手,立即出兵,缉捕胆敢捋虎须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