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不远处的涪江水,苏轼灵感来了,顺口吟道:“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人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江似月水如天。”
苏轼一愣,却见秦明轻手重脚地摸到房门边上,一手握住怀中的匕首,看模样仿佛在密查着甚么。(未完待续。)
苏轼闻言,怒道:“竟有这等恶人?”
苏颂一愣,他倒是不晓得,查案还能这么查,也抬高了声音,说道:“请说,子瞻洗耳恭听。”
话说苏轼和秦明等一干人,自京兆府,经凤翔府乘船直下,路过利州、巴州,终究乘马车达到梓州。一起上,巴陵胜状,以及川地风情,都尽收眼底。
苏轼大笑,好笑声中埋没着哀痛。路过梓州,想起柳宗元的那首《闻黄鹂》一诗,他便想到了已然身故的生母程氏,一时候情感透露。秦明等人见一起上颇多话的苏轼,进入了梓州以后,便沉默寡言起来。除了例行公事的问话以外,都是闷头赶路。弄得秦明他们好生不适应,还道苏轼是表情不好。
苏轼也有些好笑道:“你们不都是识字的吗?前朝大墨客柳宗元,还写过‘乡禽何事亦来此,今我生心忆桑梓’哩!”
苏轼听得他这么一说,忍不住吞了吞唾沫,调子都变了:“那大汉,是如何对待这些孩童的?”
秦明笑了笑,说道:“这本来是监察司那些人的套路,我不过借用罢了。方才我花了百文钱,便从堆栈小二那边得知,前不久,在他们这里,有两个凶暴的大汉,带了四五个孩童,皆为男童,前来投宿。按理来讲,如果伉俪二人带着孩童出游,这又不算得甚么。但带着孩童的,是两个大汉,还因为小二怠慢,而踹了他一脚。因而,小二便铭记在心。他们是驾驶马车而来,那些孩童,仿佛都在甜睡一样,被两个大汉轮番抱入客房当中。那小二记恨在心,曾偷看他们如何对待那些孩童,嘿嘿,苏大才子,你永久不会想到,民气是多坏!”
苏轼何尝听过这等惨无人道的事情,颤声说道:“那小二不报官吗?”
秦明说道:“距今已有大半年,约是年前玄月之间的事。”
未几时,果然下起雨来。雨点敲打在瓦片上。在喧闹的六合间,仿佛奏出了一番奇特的神韵。
苏轼一听这声音。便晓得是秦了然。他关上了窗户,才渐渐地开了房门,一看,果不其然。门外恰是秦明。苏轼非常讶异:“秦大郎,如何你还不睡?”
秦明苦笑道:“据小二所说,这梓州里,如许的案件多了去。再说了,无凭无据的,即便报官,一非支属,二不是体贴本身,官府亦是不睬。如果贼人闻声而遁,再返来寻仇,谁来保他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