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淮盐引案
书到用时方恨少,我一向都晓得林如海是巡盐御史,但巡盐御史到底是做甚么的,为甚么盐会有个专门巡它的御史,盐政是甚么,等等,真真的"考据"下去,哎,太累人了.某一向对经济这东西全无所知,这番看下来,只看得头都大了,因为全无兴趣,以是看得艰巨.
“可晓得是为着甚么事?”春柳塞了碗茶在晴雯手里,问道。
晴雯啐了口道:“原说学里都是自家后辈,哪个敢超出宝玉去,谁想就有那挨千刀的狼崽子,竟然就敢对宝玉脱手。”
黛玉听了不由就抿嘴一笑,宝玉顾念同窗交谊?就是要顾念,只怕也是顾念着秦钟才是,想是宝玉怕老太太晓得了是为着秦钟打得架心生不愉,才要瞒下的罢。
黛玉听得叔兄均无异色,想来多少有些底气,不由也松了口气。因喜那婆子知机,就号召着春柳拿散碎银子赏了。
以往看红楼同人,动不动就说林父留给黛玉多少盐引,盐票.某是一个实心人,又是个林父控,一时起了个心,就想弄弄清楚.谁知不看还好,一看之下气得不好,本来都当林父是个大赃官啊,林父作为巡盐御史,自个儿留下十几二十万盐引,是甚么观点?黛玉拿着如许的钱,有如许的父亲,情何故堪?她就真成朵荷花,一根的污泥.某完整接管不了这类设定,只好自寻前程~
一来以银换盐自较以粮换盐便利很多,贩子分歧平常百姓,逐利而走,谁还操心在边陲清算那几亩薄田?是以打客岁“折色制”一出,昔日很有几分塞外江南之景的商屯之地立时就荒凉了两成……
这日姐妹几个都过来与老太太存候,黛玉不好一人回屋,遂与世人在内书房里闲谈。正听得探春提及礼部业已开了本年的选秀。虽说所选出来的秀女品级比不得三年一次的大选。但倘若选中了,纵是主子,到底经后也算是皇家的人了,比上虽不敷,比下倒是绰绰不足,是以合作还是甚为狠恶的。幸亏宝钗的牌子递出来后未曾被发落返来,这初选就算是过了。是以这几日宝钗更是一心在家勤奋,静等着进宫复试……
谁知皇上的意向还未表白,朝中却开端有人弹赅林御史,说他多年来借守中制与军中勾搭,私吞军需。言之凿凿,朝野颤动,天子大怒。
巡盐御史
二来折色制下的盐引只需银子便可买到。先时也说了,这盐引是官盐支盐的凭据,可官盐盐场一年就出那么多盐,盐引也对比着就放出那么多,先买先得,卖完即无,可谓产量有限。这盐乃大家所需,可谓销路不愁。两将里下来,盐引就成了比银子更□更保值的畅通品。这盐引由官中所出时,每引可支盐三百斤,本钱银六钱四厘,另加税银三两,公使(运输)银三两的,虽说通共只用六两六钱四厘银子。可若得不着那盐引,你手中再有千两万两银子,也是没法支到一钱盐。这盐引之重,可见一斑。
说实话,那两位娘舅虽是一文一武,可惜一愚一蠢,于林老爷所涉之事……咳咳,实在是不大通的。是以我们先将他二人那等半懂不明的说辞暂抛一旁,且让鄙人来讲一说在林老爷身上到底产生了甚么。
一屋子人正谈笑呢,听得小丫头唤到:“晴雯姐姐来了。”说时就见晴雯笑嘻嘻地跨进屋来,道:“甚么事这么热烈,也说给我听听。”一面说着,一面给黛玉施了一礼。问道:“林女人这里可还丰年里余下的棒疮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