狐不杀兔,会饿死,狐杀兔过分,也会饿死。人操纵万物保存,但是万物耗尽,人一样要死。这就比如,人饿了会死,吃撑了也会死。必必要掌控一个度。天上无日,万物将死,天上旬日,万物亦死。天旱渴雨,雨多成涝,其事理相通。
那就做一个流浪的乞丐吧!
想通了这一节,肖逸顿时感觉任何事情都能说的明白,思路头绪垂垂清楚起来。
兔乎?狐乎?人乎?不都是六合间的一个生灵吗?狐饿才吃兔子,兔子求生,才极力悲鸣。都是为了生。人主宰万物,博取万物,参悟天道,不也是为了生嘛。恰是生,六合才气不竭演变。但是有生就必有死,这是天然因循,谁也躲不开。但是生与死之间,当有一个度。道就是这个度。
终究,肖逸在一声悲鸣当中,停止了奔驰。
大到日月天行,四时循环,小到饿狐杀兔,饥人裹腹,无不有度。修真练道一样如此,有为和有为之间,有度;阴阳调和之间,也有度。返返来讲,有为之道,不成谓不圣明,但是此道是贤人之道,不是凡人可学之道,大家都念有为之道,反而与有为之道相背叛。学与不学,何人来学,何人不成学,都当有度。铭浩等人修道,就是以凡人之躯,修贤人之道,偏离了这个度,才会晤利忘义,背道而驰。
回顾过往各种,他俄然感觉,还是做乞丐更舒心欢愉一些。无牵无挂,无欲无求。
本身想方设法想获得修炼功法,但是修炼的越高,人越不欢愉,又有何意呢?
百姓只顾着一日三餐,修真之人也只想着修炼晋升,谁又会想这些不着边沿、非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肖逸参悟了多年道法,脑海当中尽是天道、隧道、人道,已经根深蒂固,忍不住就要刨根寻底,弄清楚到底甚么才是真正的道。
这时,他方想起本身的处境来。他奔驰了多日,跑的甚么方向,跑过哪些处所,脑海中空空如也,完整没有印象。他跳上树冠,搭眼一望,但见四周满是树木,连绵不竭,无穷无尽,底子弄不清楚本身是在甚么处所。
“甚么才是真正的道?”肖逸不断地问着本身。
他不断地问,不断地跑。至于为何要跑,他也不去想。只要脚上另有力量,就一向跑。或许如许跑着,他的表情能够略微好一些。
《品德经》中有言:“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可贵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气稳定。是以贤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有为,则无不治。”莫非要天下统统人,都像初生婴儿那般无知,这六合间才会根绝这些龌蹉之事吗?
现在想来,过往的统统都落空了意义。
肖逸坐在树下,足足想了半日,俄然想到,参悟亦当有度,我若再思虑下去,只怕要堕入牛角当中。当即,哈哈一笑,站了起来。
但是,道是六合间天然存在的,是天赋而生的。非论你学与不学,道恒然常存。真正的道,是天人合一,天然调和。既然现在的道,学了以后,反不如不学,那么这就不是真正的道,起码不是大家可学的道。
跃下树来,看着四周一模一样的风景,肖逸的心俄然苍茫起来。离山传道的一行人,分崩离析,存亡未卜,本来令人神驰的传道之行,不想竟是如此成果。贰心想道:“吕、吴二人有元卓庇护,应当无生命之忧,只是不晓得铭冉是否逃出升天。铭冉固然操纵了我,但是毕竟传授了我很多道术,有知遇之恩,但愿他能躲过一劫。但是此后,我将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