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类主观性强的试,对主考有所体味就很首要了。程平不藏私,把本身晓得的关于周刺史的背景跟周、杨二人说了。
“我朝开科取士近二百年矣,其间几次窜改,方成现在之形式。立朝之初,以秀才科为贵,继而进士科称擘……”
进士科重词赋这事确切扯淡,但那边坐着一个能够就是靠写诗做赋中了状元的,程平就不能那么说了,只能虚虚地建议加大政论策问的重量。
杨华这个笑话太魔性,到了策问现场,程平见了主考周望川,脑筋里起首想到的就是“灰大仙”,而考场内比“灰大仙”更惹人谛视标是那位收了几车荷包香囊的陆侍郎。
也就是说,如果照客岁的旧例,会有二十人在第三场被黜落。
“现在朝中诸公道议科考改进改革之事,就此,尔试论之。”
“程郎君第七名,周郎君第十三名,我家郎君第八名,恭喜郎君们,道贺郎君们。”仆人挤出人群,对等待在侧的程平、周通、杨华笑着报喜。
看这架式,程平顿时想到了一个词“列席”。如果别的浅显的列席倒好办,但这位是今后礼部试的主考……程平内心产生了点不大好的预感。
程平端方跪坐,手压在腿上,广大的袖子垂下,神情严厉,目光清正,周望川打量一下她,年事不大,气度倒是好的。
这回的榜是杨华的仆人帮着看的。
吏人端上签盘,程平顺手摸了三个,正面朝上放在盘里。②
陆允明唇角微翘,看一眼不远处神态寂然的程平,“真是滑头!”
想到生祠,杨华“噗嗤”笑了。
周望川坐在主考的位置上,中间是几名属官,另一侧稍远一点的处所另有一个几案,陆允明正坐在案后慢悠悠地喝热茶。
周望川看程平两眼,不动声色地接着问上面两道策题目。好赖这两道比较通例,程平刚好都提早筹办过的,故而答得自谓非常美满,周使君也没发疯追加甚么题目,程平再次给诸位考官见礼,然后退了出去。
程平对着主考周望川行了礼,对陆允明行了礼,又对几位属官施礼。
第三场是策问。口试题,不肯定性很大,主观性也很大,这一场真的是全看天意了。
“之前未曾见过使君,那日又灌了些酒,晃进祠中,见上面的泥像,吓了一跳,只当进了灰大仙庙呢。①”杨华低声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