啧,这不是“采春”的处所么?李溱有些迷惑地拍了拍莲儿的肩膀:“你是不是带错路了?”
主仆二人在西市边沿的一家“铺子”前停了下来,与其说是铺子,不如说是一处富丽的楼院。
“话说金姨,您如何到这儿来了?”
小楼坐北朝南,其火线的院子里东西各植一棵斜树,树下便是花坛。花匠伴计正拿着做菜的铁勺一勺一勺地朝着花坛里浇水,时不时向着李溱和莲儿的方向瞥上几眼。
“啊啊,没事。”
“额?”莲儿愣着回过甚来,有些果断地摇了点头:“仿佛就是这儿。”
他回过甚去,只见莲儿蹬着大长腿、摆动手臂直奔过来,完整没有一点淑女的模样。待她跑到面前时,已经是上气不接下气。
“甚么叫做仿佛?!这清楚就是青楼!”他有些无语,这“导游”必然是带错路了。
“哦哦,还是谢过了,我再问问别人。”
劈面的小楼上,铃儿已经穿好了衣服,推开门向楼下走去,只见她拎着一桶水回到楼上,偶尔绽出的水花打在小丫头乌黑的大腿上,总会染湿一小片衣布。
小楼的正门上有一牌匾,上面用金箔印着三个大字:春采阁。
“没传闻过,不美意义。”
桥头边,要饭的乞丐两三成群地抖着饭碗,向着过路的人群讨要铜板。那桥还算宽广,往上走些便是贩子、算命先生的地盘,一张张旌旗、铺子占有了桥上的一席之地,再往上走点,便到了桥心处,可见几个文人雅士伴着石桥栏拱手扳话。大略望去,这桥从下到上、从穷到富,倒也真像是一幅迷你的浮世绘了。乞丐们偶尔回过甚去,对着桥上的文人雅士白上两眼,文人雅士们干脆从口中搬出两三首词作以表不屑。
“白叟家,叨教那小秦淮河如何走?”李溱拽住了一个挎着篮子的老头儿,拱手道。
“啊?少爷……您进了莲儿的房间,偷看莲儿睡觉?”
杏儿,一边说着话,一边推开了窗,一边梳着头发,一边向他欠身,一边……“哎呀!”一声,梳子从她手上滑了出去,“啪嗒”清脆的一声,摔在楼下的青石板上,断成两截儿。小丫头探出半个身子,在窗口向下扒望了好一会儿,才下去捡了起来,四周张望着是否有人,最后对着李溱合掌作“奉求”样鞠了两躬,这才灰溜溜地跑上了楼去。
……
……
李溱闲逛了一会儿,这才拍了脑门想起事情来。想必这小秦淮与瘦西湖等景点应当是明、清今后才被世人开辟出来,现在能找到那才真是有鬼了。
“我就是出来随便逛逛,见你睡的香就没唤醒你。”
走了好几里路程下来,李溱估摸着应当到了某处景点,他翻开量子脑体系里的舆图,查对了一下街道的位置,可完整看不出本身现在的位置,细心一想,这舆图是清朝的舆图,千年以后的扬州城估计早就脸孔全非了吧。
晟人民风尚武也是不无来由的,这些异国人士来到这里最大的题目便是说话不通,再加上文明上的差别,很轻易产生肢体抵触,为了制止这些抵触的产生,巡街的兵士总会穿戴战甲、手执长矛,整齐齐截地走过一条条街道以保持治安。
就着阳光,低头向下望去,可见虞家的宅院并不是很大,起码比不上李家宅园的范围。不过比起浅显人家,那还是比较气度的。起码在这里繁忙着的丫环和女婢就不下十数人,也算是“人丁畅旺”的一种气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