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炎的祖父司马懿,河内郡温县人,其聪明过人。曹操身后,司马懿历任魏文帝曹丕、魏明帝曹叡两代总管朝政的重臣,主管军事,率领魏军,同东吴、蜀汉对峙。公元239年,魏明帝死,8岁的曹芳即位,由司马懿和曹爽共辅幼主。曹爽明知司马懿气力比本身强,对本身有威胁,以是,决定撤除司马懿。司马懿见势不妙,宣称本身大哥多病,力不从心,回籍养病,实际上是韬光养晦,伺隙而动。公元249年,曹爽伴随魏帝曹芳到洛阳城南的高平陵去祭奠。司马懿操纵这一机会,假借皇太后的号令,在都城内策动政变,其宗子司马师批示早已蓄养的3000名敢死队,关上洛阳城统统的城门,占有兵器堆栈,领受了保卫皇宫的禁军。最后,魏帝迫于司马懿的威胁,只好诛杀曹爽息事。曹魏的军政大权又重新转移到司马懿手中。
公元265年,司马昭病死,司马炎担当了晋王位。同年十仲春,颠末经心筹办以后,仿效曹丕代汉的故事,司马炎的亲信太尉何曾、卫将军贾充等人,带领满朝文武官员再三劝进,司马炎按例多次谦让,然后才接管魏帝曹奂禅让,封曹奂为陈留王。于公元266年农历仲春八日,登上帝位,改国号为晋,史称为西晋,晋王司马炎成了晋武帝。
司马炎是晋王司马昭的宗子,遵循封建期间立嫡以长的轨制,司马炎本该是合法的王位担当人,但其父司马昭把司马攸过继给本身的哥哥司马师为子,并筹算立之为世子。司马昭每次见到司马攸,便拍着晋王的宝座对他说:“这属于桃符的宝座。”宠嬖之情溢于言表。恰是在这类庞大的政治背景下,不甘孤单的司马炎开端了他争夺王位的活动。
齐王司马攸为人清战役允、亲贤好施,爱好当代文籍,并且雅好文章,是一名有着稠密的艺术气质的儒雅之士。与司马攸比拟,司马炎却仿佛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他在气质上几近完整秉承了父祖的本性,既有足以摆布情势的策画,又有着一副刻薄仁慈的表面。政治家的本性加上客观上的上风,使得他在庞大的宫廷斗争中游刃不足。同时在很多重臣和汗青上废嫡长引发祸乱的事例重压下,司马昭在暮年时只好接管了大臣们的建议,立司马炎为世子。
西晋建立之初,晋武帝为了收拢民气,当即大封功臣,很多大师族也都被封为公侯。短短几年时候,晋武帝共封了57个王、500多个公侯。蜀汉灭亡不久,晋武帝为了稳定巴蜀民气,又任用了一批原在蜀汉供职的官吏为朝官。晋武帝没有采纳“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惯用伎俩,而是采纳拉拢、拉拢民气的体例,稳定各级官吏,以确保社会稳定地过渡。因为晋武帝还看到,蜀汉虽亡,东吴未灭,天下还未同一。因而他开端运筹帷幄,筹办击灭东吴,结束天下的分裂局面。
三国前期,魏国大权前后被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把持,终究魏国的权力之杖落入了司马氏的手中。
公元260年蒲月,曹髦号令宫中宿卫兵士,捕杀司马昭。司马昭派大将贾充率兵将曹髦杀死,司马昭实际把握了皇权。但社会上另有相称一批人对这一局面很不对劲。司马昭一边收罗文人学士,为本身即位制造言论,一边主动筹办征讨三国当中力量较弱的蜀汉。公元262年,司马昭派大将钟会、邓艾率兵18万,进军蜀汉。捷报几次传来,魏帝曹奂下诏将司马昭封为晋公,拜为相国,并赐“九锡”,即最华贵的车马、王袍似的衣服、乐器、朱红色的流派、有屋檐的台阶、300名卫兵、先斩后奏的刀斧、表示挞伐的弓箭、祭奠用的香酒。这九锡是当代帝位更替的前奏,常常先授九锡,再行帝位禅让之礼。第二年,蜀汉灭亡,司马昭因功又封为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