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有一名平曲官吏,出列答曰:主公既从西淀而来,可知此处另有东淀?
平曲城距楼桑约一百八十里。和容城一样,皆是前汉侯国,今汉已废。再往南约五十五里,便是益昌故城。
话说,西汉平帝以来,积五十余年,大河、汴河水利年久失修,水患残虐,百姓怨声载道。永平十二年(69年)四月,明帝遣王景管理汴渠,动用几十万士卒,从荥阳至千乘海口,长达一千多里,修渠筑堤。次年夏,完工。共费一百多亿钱。自此,大河、汴河分流,河不侵汴,便当漕运。王景由是着名,以功三迁为侍御史。永平十五年(72年)封河堤谒者,主管河堤之事。建初七年(公元82年)迁任徐州刺史。次年又迁庐江太守,后卒于任上。
本来。从西汉末到东汉初,渤海湾西岸产生过海侵。海水升幅一米。海面抬升,河道水泄不畅,内潴而构成湖沼。东汉今后,滹沱河、泒河、滱水、治河、沽水,都经四周洼淀,分流入海。此时海河水系尚未构成。因而淀区便成了各大河道堆积之所。河道淤积,积水成淀。
刘备反问:西淀莫非是说掘鲤淀?
平曲城内修建甚是规整。时有水患,却未曾伤筋动骨。毕竟是前汉封国。又曾是三千余户的大邑。筑城时不吝工本,可谓安稳。出平曲城,再南行五十里。便到了此行的目标地,益昌城。
彼时水小,还是水大。临时非论。为何后代不如前朝。见仁见智。
若不是此处亦是本身新增的封邑。刘备竟生出一种不忍叨扰的心境。危巢之下无完卵。眼看大难临头,赤地千里。这座与世无争的古城又如何能独善其身。
王景、王吴。
这便以高俸拜为‘河堤行人’。管理淀区水患。行人,侯府官,主客。
刘备这便问道:水从何来?
穿过护冢桑林,便是平曲城。
公孙浑邪(hún yé),北地义渠胡人,文帝时归汉。一说为西戎后嗣,也有说其为匈奴种。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公孙昆邪以将军击吴、楚,助平七国之乱,以功拜陇西太守。景帝前元六年(公元前151年)春四月己巳日,封平曲侯,食三千二百二十户。中元四年(公元前146年),坐法,免为庶人。
问过田间老丈,得知平曲城来源。
传闻王景作事举止,皆要先质于蓍(shī)龟卜筮(以蓍草与龟甲占卜)。便是出门也要算问休咎。科学成如许,还能治河千年无患。到哪说理去。
平曲和益昌两个侯国,辖地皆是百里。
受命共修浚仪渠。采取“墕流法”,管理渠道,使黄河水不再为害。
《汉书·天文志》载:“汉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蒲月,勃海水四溢。”《汉书·沟洫志》亦有:“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矣”。
九河之地,说的便是这片淀区。
大泽以南皆是并入新土。刘备不熟,便没有乘舟中转益昌城。半途登岸,沿官道南下。边走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