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粮乃是其一。”贾诩一针见血:“若关东、关西二地,不能拨乱归正,久之民气机变,不复汉臣。”
“府丞乃心忧二地世家豪右,起不臣之心?”杨赐懂了。
自武帝免除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大儒频出,儒生各处。熟读儒经亦成为士人进身之阶。而经籍转相传抄,笔墨或有脱论,师承分歧,亦多歧异。诸博士为争高低,更相互攻讦(gōng jié),乃至有人向宫官贿赂,涂改兰台漆书经字,以与手中传秘闻合。
“如此,洛阳百姓必翘首以盼。老夫替都城百姓,谢蓟王活命之恩。”杨赐拜谢。
见几人目光闪动,曹操顿时起疑:“为何不闻鼓声?”
黎阳大营。
说完,曹操回身回帐。待帘落,又闪到一旁,侧耳聆听。
“府丞无需多礼。”杨赐笑问:“可也是来观《熹平石经》否?”
“可因缺粮。”杨赐反问。
“乱世至也。”起家后,杨赐语出深意:“此次黄巾贼乱,究竟如何结束,亦未可知也。”
黎阳营久驻此地,营中人等焉能不知大河解冻。必是想摸索与我,故坦白不报。且看一军主将可有胆略,将大营之兵。心念至此,曹操龇牙一笑:“既如此,一定是敌袭。但亦不成不防。传我将令。各部曲候以上,皆领亲卫巡查大营各处。五刻一换,不得有误。违令者,斩!”
杨赐环顾碑林,不由一声叹:“所谓前人栽树,先人乘凉。遐想当年,蔡议郎与老夫等人联名上疏,求‘正定五经’。今却物是人非。睹物思人,颇多感念。”
直到本年,《熹平石经》才刊刻结束。共四十六碑,由东向西,折而南,又折而向东,呈“匚(fāng)”字形,立于太学讲堂门外东侧,上覆屋顶,两侧围以护栏,史称《熹平石经》。
“下官岂敢言谢。”贾诩仓猝遁藏。
“皆未见举火。”
今春河水大涨。上游洪峰突破冰封,携浮冰一起下泄。终究撞开河道,奔腾入海。大河遂全线贯穿。
“主公道忙于和亲大典,得空他顾。蓟国兵力捉襟见肘,亦自顾不暇。”贾诩叹道:“兵法云:‘十则围之。’蓟国故意讨贼,却有力破城。”
“今大河复开,想必渤海解冻亦不会太久。当时,蓟国明轮船便可将督亢粳米,源源不竭运来洛阳。”贾诩答道。
“洛阳缺粮之危,当如何破解?”杨赐再问。
“恰是。”贾诩点头一笑。
沉寂的夜色中,忽起窸窸窣窣,群鼠过境般纤细的声响。声响由远及近,垂垂放大。斯须,竟好似万马奔腾。
“可有标兵回营?”曹操目光如炬。
贾诩闻声转头,仓猝施礼:“下官见过太尉。”
“这……”几人一时词穷。
曹操这便觉悟。乃是大河解冻!
石经初立时,便有很多士子来观摹,乃至“车乘日千馀辆,填塞阡陌”。
天寒地冻。河岸郊野,苦无遮拦。冷风吼怒,寒气逼人。恰逢鸡鸣时分,火塘炭火闪动,帐内鼾声四起。帐外裹着薄冰,营墙覆满冰凌。保卫伸直在背风的墙垛,瑟瑟颤栗,半梦半醒,没法深眠。
洛阳南郭,车马连续到达太学门外。
“喏!”
然本日刻成,太学却门前萧瑟,车马希少。究其启事,正因关东、关西、二地播乱。贼军梗阻交通,洛阳渐成死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