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汉时,官吏因罪而徙敦煌,乃常有之事。如武帝征和二年(前91年)戾太子刘据事件后,“吏士劫略者,皆徙敦煌郡”。又如成帝时,陈汤与将作大匠解万年因赃开罪,两人“俱徙敦煌”。
出陇山,有中、南二丝路可选。当走中线。
由军正沮授,见书录呈上。
荀攸笑言:“杜赵等人,皆二千石之才,却仕三百石之长。实乃大材小用。”
细细看完,刘备欣然点头:“皆奸佞之士。可堪大用。”
撤除巡查河西四郡,刘备还要亲眼看一看,都护府右丞李儒构筑的洪池岭。
刘备笑答:“自是‘侯君’。”
河西四郡,自前汉初归入帝国版图,关东氏族便大量迁入。今汉已成本地大姓。如前所说,可称河西大族者,首要有敦煌宋、阴、氾、索、令狐、张氏,陇西辛氏,西平麴氏,金城游氏等,不一而足。
天气已晚,刘备这便入驻秦亭邑。
李儒面露得色。想当初,主公豪掷一亿与陛下对赌。所求,不过我李文优一人耳。
田丰起家奏报:“州郡皆有人选上报。”
侯瑾,字子瑜,亦是敦煌人。少孤贫,依族人居。性好学,为人俑(客庸)作得资,暮还,燃薪而读。常以礼自守,不欺暗室。州郡累召,皆称疾不到。后徙入山中,静思著作。西河人敬其才,不敢呼名,皆称“侯君”。
“北索”名流浩繁,影响较大。南索阵容较弱,影响亦小,逐为先人忘记。后代敦煌索氏追根溯源,都将郡望称为“世鹿”。又因索氏在前凉时,影响甚大。后更被列入“凉州六姓”当中。
世人闻言,皆抚掌大笑。
周生烈,字文逸。本姓唐,因自幼在母家周氏长大,故改姓“周生”。好注经传,曾为《左氏传》、《论语》作注。
“朱门、豪门,皆是百姓。朱门士子,自当启用。然豪门学子,亦不成忘。”刘备笑问:“豪门士子,诸位可有所获?”
刘备笑道:“未及弱冠,便为一城之长。他日,出为州郡之守,亦驾轻就熟。所谓‘治大国如烹小鲜’。时下,当‘以滋味说汤’,先烹小鲜耳。”
第三类,则因罪徒边。如敦煌索氏。武帝时,太中大夫索抚、丞相赵周切谏忤旨,徒边,元鼎六年从巨鹿迁入敦煌。此一支后被称为“北索”。王莽天凤三年,索氏家属又有一支由巨鹿西迁而至,乃为鸣开都尉索骏以后,称为“南索”。
李儒笑问:“当从何报酬始?”
日升解缆,日落前已达陇县。丝路冲要,上邽县,便涵括此中。
刘备这便觉悟:“但是敦煌六姓。”
五位谋主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上邽(guī),古县名,本邽戎地。武帝元鼎二年,析上邽,在关陇冲要置净水县、戎邑道与陇县。明帝永平十七年,又改净水县为豲(huán)坻聚,与绵诸道、戎邑道一起并入陇县。
四人中,唯有侯瑾,乃真正隐士。名声之隆,可比商山四皓。若能说动此人,余下数人,自当迎刃而解。
另一类则为避祸而逃徙西州。如麴氏、令狐氏等。素有“西州著姓”之称的令狐氏,本为晋阳大姓,之以是背井离乡,举族远徙千里,乃为避王莽之祸。
高傲震关到卑羽山,约三千八百里。轻车一日三百里,亦需十余日。来回需一月。
众皆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