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时,江南已有圩田,一个大圩,方数十里,如同大城,中有渠道,外有闸门……到北宋时,圩田在南边进一步生长。承平州芜湖县万春圩,有田十二万七千亩,圩中有大道长二十二里。圩田能防旱抗涝,故可常保歉收。
不料郦亭百姓纷繁来求,想将郦亭地盘并入封邑。
督亢沟的走向,良匠已摸清,大抵为南北直渠。引巨马水南下,流经督亢,与北巨马水重聚成涞水,奔腾如海。
“恰是如此。”苏伯又指着流经楼桑的清溪说道:“郦亭沟水被阻,这便改道而成清溪。”
刘备明白了:“以是,督亢之地,实在有两条野生渠。一条名曰:郦亭沟。一条名曰:督亢沟。”
“然也。”苏伯恰是此意:“督亢之以是积水甚多,恰是因为来水多,而去水少。水面不竭降低,突破河堤,漫溢成泽。前些年,少主命我等疏浚清溪,加快上游泄水。现在再双管齐下,复通郦亭沟,清理督亢沟,如此,上游来水便能分红三道,三倍泄洪。积水流出,督亢泽水面自会降落。如此再构筑河堤,围筑圩田,当事半而功倍。”
一个‘裂’字,道尽精华。
苏伯来讲,若能将郦亭百姓并入,疏浚郦亭沟便无掣肘。
宋杨万里《圩田》有:“周遭圩岸缭金城,一眼圩田翠不分。”之句。
元朝王祯所著《农书》中记录的‘柜田’,则是面积较小的圩垸。
刘备过年便将十五。虽说年二十方才及冠,但是十五岁已然是成人的标注。汗青上母亲也是在这个年纪,让刘备外出行学。拜卢植为师。现在想来,诸多旧事历历在目,好像昨日。
郦亭首当其冲,今已尽数改成水田。何如溪流水小,产量不高。疏浚郦亭沟,则能解缺水之困。季季大熟,何乐不为?
圩田发源于先秦。
近似蜜蜂分箱。一分2、二分4、四分8、八分十六。如此事半功倍,最为合适。
裂土封侯。
暖风徐来。现在家家皆建有锅炉暖房,总量增加,热丧失便相对减少。百里内的薪柴,特别是无烟柴炭,皆贩入楼桑。临县乡民颇多收益。
只等圣诏下达,刘备如何与州郡分别交割。小小一个郦亭,应当不成题目。
‘圩田’,也叫围田。乃是沿江、濒海或滨湖地区筑堤围垦成的农田。在低凹地步四周筑围,围外蓄水。堤上有涵闸,平时闭闸御水,旱时开闸放水入田,因此旱涝无虑。
终在立春前,苏伯呈上了终究的督造体例。
圩堤将农田与外水隔开,通过灌排渠系及把持堤上的水闸以调度内水和外水的收支。如果自流灌排有困难,则辅以龙骨翻车等提水机器,以满足圩内农田需水。后代将沿江、滨湖低地四周有圩堤围护,内有灌排体系的农区,下流叫“圩”,中游叫“垸”,统称“圩垸”。多少个圩垸连成一片,叫做圩区或圩垸地区。
又传闻,东吴赤乌元年,孙权称帝后,大将丁奉为五路总兵,镇守芜湖、宣城一带。亲率军民围湖造田,督修圩堤。数万人披星戴月,历经四年尽力,终“围于湖成良田”。得名:款项圩。后改惠民圩,最后据圩田表面像个金元宝,正式定名为金宝圩。金宝圩围款项湖滩田二十余万亩:“堤长一百零四里又四十九步,堤(面)宽丈余,(堤)高二丈余,底宽五丈。圩内高处筑捍田,低处挖水沟,以军队屯田。又迁流民,筑庐舍,建村落,使军民耕耘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