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东厂立威的好机会哪。
袁彬和顾淳在宫外求见,说的也是一样的意义,哪个敢不平,保管清算得他们服为止。
张益情知当此情势下,不好再作壁上观,从袖里抽出奏折道:“臣有本上奏。”
奏折里非常详细地阐述如何管理倭国,朱祁镇越看越欢畅,看到厥后的确是眉开眼笑,道:“张卿思虑如此精密,为何不早说?”
张益苦笑:“臣痴顽,查了一些古籍,才写就此疏。”
“皇上,可设倭国为县。”有人发起。
“臣觉得,倭人都被掳去挖矿了,空余孤岛,无甚大用。这些岛屿与我国隔海相望,海上风波没法节制,管理不便,不如弃之。”
朱祁镇回太和殿连甘旨的点心都咽不下,一是心疼宋诚辛辛苦苦打下的地盘,文官们毫不在乎;二是心疼宋诚为国劳累,任何一次远征,都耗费大量赋税,冒着庞大风险。这统统,都由宋诚背负,现在真的克服了,文官们倒是如此态度。
现在天子让他们筹议后续如何办?
从定下征倭大计到筹办乃至出征,全都是宋诚一手包办,朱祁镇以天子之尊在旁协办,最后井源捞了个东征提督,张辅捞了个粮草押运官,跑去威海,顾兴祖练习新军,若新军建功,复爵在望,除了这三位,满朝文武啥都就没捞到。
对峙到午后,有上了年纪的文官撑不住了。从半夜起床吃早餐赶着上朝,到这时候,谁撑得住啊,不饿晕算好的了。
太让人寒心了。
朱祁镇让他们退下,独坐半晌,叮咛兴安和顾淳放出风声,谁敢说弃倭国,诏狱和东厂的大门对谁敞开。
张益憋屈得不可,老夫撂挑子不可吗?还真不可,天子问话,他不能不答啊。
这一次早朝谁也不肯开口。朱祁镇不肯退朝,也没有叮咛御厨给朝臣们送点粥垫垫肚子,他倒是点心正餐一点没迟误。
如何筹议?
如果宋诚晓得这位脑敞开这么大,必然要笑死了,他很多蠢,才会搜刮勋贵们的粮食去养倭人?那跟汉奸有甚么辨别?当汉奸另有好处,他这么做哪来的好处?
先前没有拿出来,反而发起放弃那些岛屿,不过是气恼宋诚不讲义气,以退为进罢了。他身为首辅,哪能公私不分,不把国土当回事?就算没有下诏狱的威胁,他也会把奏折呈上去。
出征倭国这么大的事,朱祁镇和宋诚这对少年君臣三言两语之间就决定了,草率得很,何曾在朝堂上和文武大臣会商过?随即朱祁镇下旨户部筹粮,最后宋诚更是逼着李秉天以户部尚书之尊,亲身出京,只为筹足征倭的三十万石粮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