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待续。)
这话儿说得便有些重了,连于氏脸皮如许厚的人都有些吃不住,笑容一僵,“姑母,您这是甚么意义?”
沐兰颇感不测,不知安雪无端端的为何会写信给她。拆开信封,先从里头倒出一对儿莲花耳环来,白玉的,品相还很不错,心下愈发纳罕。
袖着帕子归去,见着儿子作出个欢乐的模样儿,“松儿,快瞧瞧,沐兰叫我给你带了甚么来?”
红玉已经忍了那一家子多时了,经了这事儿再忍不得了,“夫人,我看您还是找个机遇跟表舅太太把话儿挑了然,叫她死了那份心,不然不晓得他们下一回还要做出甚么不成体统的事儿来呢。
说罢站起家来,叮咛红玉道,“送客。”
安老太君说声“晓得了”,即是氏隔得几日再来,便叮咛红玉请了她到花厅说话儿。
固然红玉甚么都没说,可于氏往国公府跑得如许勤奋,府里的下人背后怎不群情?于氏打的甚么主张,她从偶然间听来的只言片语里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
安老太君看完信,闭上眼睛叹了一口气,于氏和安雪是甚么德行,她已经见地过了,对她们早就不抱希冀了。她阿谁堂侄是个生着夺目相的酒囊饭袋,更希冀不上。她本来想着,安玉松如果个扶得起来的,倒无妨多拉扯一把。
表舅太太万一她出去胡乱嚷嚷,说女人跟表少爷之间有点子甚么,另有哪个敢给女人说亲?”
眸子子转了又转,便装胡涂道:“姑母,这是甚么?”
红玉压着嘴角,假装松了一口气,“那就好,表少爷若叫逐了,可再寻不着如许好的馆子和如许驰名誉的先生了。”
于氏气得脸儿都绿了,在内心拿了“短折”、“绝户”的话儿骂了安老太君十七八遍。她不怪自个儿教唆儿子弄巧成拙,倒怪儿子无用。
于氏不识几个大字,看不懂信上写了甚么,却认得出儿子的笔迹。再加上那对儿耳环,另有甚么不明白的?没想到儿子端的照着她说的做了,先是为儿子开了窍而欢乐,后又因面前的氛围悬了心。
“不消不消。”不等红玉把话儿说完,于氏便吃紧忙忙地解释,“不消那样费事,松儿并未曾旷课,是趁休沐的时候在我床边尽孝的。”
安老太君只不接茬,等她说够了,才淡淡地开了口,“既有人看中了松哥儿,你觉着合适,便早些给他定下吧。定了亲收了心,才气好好读书不是?免得跟那不成器的东西学坏了,净做些不三不四的事情。”
太君,您看要不要托小我找那位先生说讨情儿……”
信纸上的笔迹跟信封上的全然分歧,虽称不上遒劲,可也与清秀沾不上边儿,不像是出自女孩儿之手。只要薄薄的一张纸,上头写着一首与七夕有关的诗,又是星桥鹊驾,又是牛郎织女,清楚是男人向女子委宛表达倾慕的情诗。开端未曾署名,而是画了一棵小小松树。
将那封信连同耳环一并装复书封里,叫瑞喜给红玉送去。
红玉见她这会儿了还要装,忍不住嘲笑道:“表舅太太不必揣着明白装胡涂,我们国公府门上严着呢,不是甚么东西都能进门的。便是进得大门,也要颠末多少人的手和眼查验了,才入得二门,想在我们老太君眼皮子底下弄鬼,门儿都没有。”
她猜得出,定是于氏教着儿子如许做的。可当娘胡涂,当儿子的也胡涂了不成?好歹读了那很多年的圣贤书,甚么该做,甚么不该做,自个儿内心还没有一杆秤吗?能叫教着做出这等有违礼法的事儿,可见也是个拎不清是非轻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