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头瞧了眼,绿莺嘻嘻一笑,朝他解释道:“老爷不知,这是胎动,孩子渐大了,长手长脚了,就爱伸伸胳膊动动腿儿,都是如许的。”
绿莺见这二人道情南辕北辙,可友情似还不错,那日她去送荷包时,她二人也是待在一处说着话,今儿又相携一块来。
冯元见状赶紧拦住:“如何傻了,上哪去?谁能晓得你这么快生,产房也没备,就在这床上生罢。快躺下,爷去唤人来。”
提及来这还是他头一回的经历,长女宗子时,别说摸摸冯佟氏的肚皮了,就是她肚皮圆的方的他都不晓得。
时价夏季傍晚,暖风拂面,三人坐在厅火线院里的石桌旁。满打满算这才是第三回会面,再加上王氏寡言,刘氏孤傲,绿莺也不是个爱逢迎的性子,故而彼其间很有些大眼瞪小眼的意义。
晓得她想岔了字,冯元未多做解释,想了想,也对,庶盖过嫡,于理分歧,再说这参儿也有些不吉利,若这儿子将来应验了,被拐子拐跑就糟了,便作罢。
王氏将灯笼递到绿莺手里,嘴里说着谦善话:“这灯笼是我糊的,这小兔是刘mm拿出来的,晓得你手巧,你可莫要嫌弃我们手笨啊。”
春巧秋云两个也进了屋,都帮着劝起冯元,他这才悻悻地抹了把头上豆大的汗粒,很有些赧然。
故而,贰心中一向有愧,对冯佟氏。
虽不消每日去正房立端方,可也要隔三差五去请个安。绿莺之前另有些沾沾自喜,仗着双身子躲过了服侍那二踢脚的憋屈日子,可待她请过几次安后才明白,喜甚么喜,有甚么好喜的,人家王姨娘和刘氏底子不消立端方,敢情这立端方一说还看人下菜碟。
王氏内疚笑了笑:“你瞧她说话一套一套的,屋里案子上还摆着书,想必是个有学问的,老爷想必就是爱她这点罢,男人哪个不想着红袖添香呢?”
绿莺怔怔地望着他,冯元指着她肚皮表示她:“你瞧,爷儿子筹措着要出来,正用力儿刨墙呢。”
走在小径上的刘氏见离远了那院子,赶紧松开挽着王氏的手,一步三摇地扭起胯来。朝前颠了几步,斯须便垮了肩,回身懊丧道:“王姐姐,你说那李氏如何就扭的那么都雅,我如何就跟母大虫似的。她没名分时,老爷就不进我们院门了,现在她进了门,老爷估么都得忘了府里另有我们这号人。”
“要生了?谁要生了?妾身才五个月啊......”
醉卧疆场君莫笑,古来交战几人回?当年分开汴京时,十里长亭,挺着肚子的她泪眼婆娑笑着送行。一个刚嫁作人妇的豆蔻娘子,立在远处与他遥遥相望,咬牙哑忍地朝他默声念着:“夫君,放心!”他再是斗志昂扬的铮铮铁汉,当时也不免化成了绕指柔,他不由想着,若回不来了,这可就是遗腹子啊,她将来如何办?眼睛红得要滴血,他嘴唇轻启,缓缓地一张一阖,将那男人汉的承诺顶风送去:“娘子,等着为夫,为夫定会班师!”
春巧去将灯笼挂好,秋云踮着脚,瞅那二人走远了,才朝绿莺小声问道:“姨娘瞧她们如何?奴婢瞧王姨娘不显山不漏水的,不是朴拙恳便是个笑里藏刀的。那刘女人虽不招人奇怪,可瞧着似是个直肠子。”
表示身边提着篮子的丫环近前,王氏从那篮子里头拿出了一个红十足的扁平物事,手摆布一抖,那物事便哗哗两声,支成了一个大红灯笼。半透的红纱,骨架是小香竹撑的,她又从篮子里拈起个白瓷小兔,挂在了灯笼下。那白兔嘴边啃着一坨草,草根伸出一簇嫩绿流苏,飘零在灯笼下,煞是可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