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通渠修了这么久,却还没有修通,这到底是为甚么?粮食给少了,没人情愿干,皇上要见怪;粮食给多了,工期能赶上,可转眼户部又指责本官华侈!”
崔进之正坐在行军榻上看她,含着笑。他右臂衣袖高高卷起,薛医官正在给他包扎伤口。
崔进之闻言嘲笑了笑,讽道,“沈大人真不愧是豪门出身,提及话来真是精打细算。”
沈孝持续道,“现在关中大旱,朝廷吃紧,粮食是有定命的,还请崔侍郎今后省着点用。如果崔侍郎真想体恤民生……”
见沈孝如此沉着,崔进之又道,“本官晓得户部粮食吃紧,可你们户部算账的时候别忘了,修永通渠是件苦活累活,你们发的粮能填饱肚子,能够让民工好好干活吗?每日实际破钞的粮比你们计算地要多很多!”
“只是甚么?”
沈孝看到营帐里平阳公主正俯身拿起案桌上的帐本,然后帘子落下,挡住了他的视野。
沈孝说这句话的时候,目光落在崔进之受伤的胳膊上,腔调中带着冷意。如果目光有重量,此时他的目光怕是能将崔进之的伤口压崩了。
崔进之笑了笑,往营帐门口走了几步,站在帐口,对着沈孝伸手一请,“沈大人,请。”
沈孝直视着崔进之,八品深青色官服笔挺,他思考半晌,没有和崔进之胶葛粮食题目,而是换了个话题,渐渐开口道,“既然崔侍郎提起了今早的动乱,不知那位伤了崔侍郎的民工现在那边?”
“离她远一点。”
到当时户部无粮,而永通渠如果还修不好……天子脚下动乱,祸首祸首便是户部的二皇子。
崔进之回道, “哦……这有甚么不明的?沈大人今早刚来,本官就将帐本都给你过目了,财帛流向都清清楚楚的。”
沈孝看到李述侧脸微微泛红,不知是因为气候炎热,还是因为……不美意义。
崔进之一展眼,又将李述的皱眉看在了眼里。
崔进之本日的脾气较着不对。
崔进之嗤笑了一声,抬起右臂来,漫不经心肠将纱布扯了扯,“哦……本来这就是大邺的状元郎。”
沈孝与崔进之前后出了营帐,门帘在身后落下,沈孝听到崔进之轻声说了一句。
她脸朝着崔进之的方向,可倒是在对沈孝说话。
沈孝想不透,他移开目光,淡淡对李述行了宦海礼,“微臣见过公主。”
他冷道,“想必您府中亦有很多屯粮,莫要用户部的粮来做情面。”
本来她另有如许丰沛的情感。
沈孝想。
崔进之既下了逐客令,沈孝也只能走人。他转过身,对李述拱了拱手,然后往门口走去。
崔进之暮年是崔家的浪荡子,跟三教九流的人都厮混过。他是世家大族里独一一个不会用身家背景来评判人吵嘴好坏的人。
崔进之懒懒站着,微低着头,又漫不经心肠扯了扯右臂上的绷带。仿佛已完整忽视了面前的沈孝。
沈孝拱手,答复地一板一眼,“微臣不敢,帐本微臣看过了,账目上没有题目,只是……”
崔进之余光一向存眷着李述,见李述皱眉,似是不悦的模样。
他本来就离她很远。
他已二十五岁了,昔年那段纵马长安道,满楼红袖招的浪荡生涯早被他完整摒弃。像是任何一个沉稳的官僚一样,他将本身套在绛纱单衣里,规行矩步,听着朝中官员话外音的话外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