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五岁刚过六岁不到的我不存眷这些大人大事,我最挂记的是我家阳台下的一排下水道井盖,盖的是四周几栋楼的化粪池。当然,我钟情于厮不是因为它的粪香四溢,我爱它是因为它上面密密麻麻的十字斑纹特别合适停止一种流行东北的便宜游戏——打啪叽。
一九八七年十一月初冬,天刚擦黑。我和几个般儿大般儿的火伴顶着北风兀自鏖战。一个外号叫“猴子”的小子早早输光了手中的啪叽,可他余兴未了,蹲在井盖子中间一面吸溜着快过河的大鼻涕,一面饶有兴趣的指导几句江山主持一下公道。
我肯定是玻璃球而不是猴子的非常行动引发了其他男孩重视。大师把猴子拽开,纷繁趴到洞穴上用力往里瞧。我也挤上去看了一眼——玻璃球个头不小,吵嘴相间。
纸一扑灭,火光熊熊。烧纸大哥烧得正嗨,俄然一声惊天巨响,大铁饼子井盖上了天,烧纸大哥也倒血泊当中。本来是烧纸高温,引发井盖上面化粪池中积存的沼气爆燃。
“孩子”、“太惨了”、“炸的”,持续几个传染力极强的字眼让热忱的围观大众精力一震,乌秧乌秧的往劈面楼的楼后跑。
最后,猴子捡根雪糕棍,从洞穴眼里探出来,想把玻璃球撬出来。成果,结果跟料想的差挺多,雪糕棍出来晃了两圈就掉井里了,接着模糊传来“扑通”一声闷响。猴子吓了一跳,再往洞穴里看,那只吵嘴相间的玻璃球不见了。
大师个人抱怨猴子几句,悻悻散了,这段小插曲谁也没放心上。
一大票人跟在屁股前面追,时不时群情两句:“可惜了了,挺好个孩子。”“还能抢救过来吗?”“抢救啥呀,都炸琐细了……”“可不是咋地,胳膊腿儿都当啷了,出老了血了。”
围观是种态度,看热烈是个传统。现在年纪大了,我对这类爱好的偏执淡了很多。小时候不一样,哪有事哪到,东北话叫“道道趣儿”,说白就是一欠儿登。我爸给我起外号叫“陈小凑儿”,我没写错,就是这凑热烈的凑,不是臭味的臭。不过我们这里人丁音不太分平翘舌,这俩字发音差未几,常让人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