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在室内的原因,许仲没有蒙面,薪烛的火光映在他的脸上,明暗交叉,煞是可怖。繁家兄弟似被他的面创骇住了,过了半晌,繁尚才嘲笑说道:“荀君在与姜君下棋呢?……,俺们兄弟有件小事儿想来叨教荀君。”
陪坐在荀贞身侧的许仲悄悄咳嗽了一声,诸人反应过来,忙都噤声杜口,规端方矩地坐回席上。荀贞哈哈一笑,拍了拍许仲的手,说道:“都是自家人,何必拘束?”
贰心道:“十年哑忍,鸣於目前。”
……
不是因为他有胆气、不怕死,而是因为他知后事、有底气。
……
早在荀贞最后即席吟诵时,他就晓得必定用不了多久,这首诗就能通过荀彧、荀攸、荀悦、荀祈、荀愔诸人传到族中长辈的耳中,再通过族中长辈传到邻县名流的耳中,进而再通过邻县名流传遍郡国、天下。只是,他没有想到这么快就传出了县城,并且不但士子晓得,便连江禽如许的轻侠也都传闻了。
提及手搏、刀剑、射术这三方面的练习,如果是在军中,天然射箭最为首要。前二者都是近身搏斗,射箭则是远间隔杀伤。有汉以来,弓弩一向是军队练习的重点。
一去一来。“去”的是名声从外到县,“来”的是名声从县到外。一去一来间,大不一样。这名声的得来看似不愠不火、水到渠成,但又有谁知他为此支出的心血与尽力呢?
江禽等人大多不通文墨,必定想不到这个题目,荀贞倒是心知肚明,因为换个角度来看,这首《短歌行》与其说是抒发弘愿,不如说是道出了现在天下士子、名流的心声。
当然,凡事无益有弊。在党锢的大背景下,《短歌行》一诗固有助於晋升他的名声,却也有能够会有倒霉。——若此诗被朝中当权的寺人们听到了,没准儿会降罪於他。
杨恽是前朝之事,倒也罢了,李云案产生在三十年前,距今不远。
荀攸十三岁就能辨识奸人,令“荀衢奇之”。荀彧不大点儿,就被南阳大名士何顒赞有“王佐才”。荀悦小时候家贫无书,看的书都是借的,却十二岁就能讲授《春秋》。他们的才干可谓“天授”,又且此三人之祖、父辈,无一不是天下名流。而荀贞不过中人之姿,祖父辈也没有甚么名誉,比才干也好、比家世也好,都不如之甚远,骑着马也赶不上。
“……,你从那里听来的?”
本朝桓帝时,白马令李云“忧国之危”,借“地数震裂,众灾频降”之机,“露布上书”,抨击外戚、寺人弄权,劝谏桓帝励精图治,不然就是“帝欲不谛”,因言辞刻薄,又因是“露布”,也就是公开上书,划一公开攻讦了桓帝,导致桓帝大怒,引来了杀身之祸,死在狱中。
细心想想很成心机,荀贞现在的这点名誉得来殊为不易。
……
等他两民气对劲足地出去走远,荀贞与许仲相对顾视一眼。许仲把手从刀柄挪走,荀贞重拿起棋子,就着烛火,两人持续下棋,就像刚才这事儿完整没产生过一样。——这要换了程偃、杜买,乃至是陈褒在,少不了会群情几句,但他两人俱皆深沉,虽都不齿繁家兄弟的贪鄙,但自家做到心中稀有就是了,谁也不肯说那些无用的评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