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 第8章 三字经(7)
若梁灏[1],八十二,对大廷,魁[2]多士。
【解读】
【注释】
【注释】
【注释】
要想让本身成为一个强者,起首应立定目标,然后尽力朝着目标进步。尽力学习,用知识把本身武装起来,没有甚么力量比知识更强大而有力。
【解读】
【解读】
宋朝梁灏,八十二岁时才中状元,在朝廷大殿上对天子提出的题目对答如流,统统插手测验的人都不如他。
【解读】
[1]囊:装在袋子里,此处名词作动词用。[2]辍:中断、停止。
畴前的孔子是好学之人,当时鲁国有个神童,名叫项橐,孔子曾向他请教。像孔子如许的圣贤尚且不忘好学,何况我们浅显人。
[1]苏老泉:宋朝闻名文学家苏洵,苏东坡的父亲。[2]始发奋:始,开端。才开端发奋学习。
[1]赵中令:赵普,北宋初年宰相,官至中书令。以“半部《论语》治天下”谈吐闻天下。[2]鲁论:书名,《论语》有三种版本,《鲁论》《齐论》《古论》,我们凡是读的论语是《鲁论》。
[1]梁灏:宋朝人,一说他八十二岁才中状元,另说他二十三岁时登第。[2]魁:为首,第一。
【译文】
【注释】
学习是需求从小循序渐进地接管文明知识教诲。如果因为各种启事,如没有很好的环境或错过了机会,还能不能学好并获得成绩呢?答案是能够的,所谓大器晚成是也。北宋闻名文学家苏洵到27岁才开端发奋读书,他的老婆也了解并支撑他。他起步晚,但进步快,与宗子苏轼和次子苏辙一起,史称为“三苏”。唐宋八大师里苏氏一家就占了三位,这就很了不起!
【注释】
【注释】
头吊颈[1],锥[2]刺股[3],彼不教[4],自发愤。
汉朝孙敬常常刻苦读书,唯恐早晨打打盹,就用绳索把头发系在屋梁上。战国时苏秦勤奋读书,要打打盹时,就拿锥子刺大腿来痛醒本身。
【解读】
项橐,自幼无师自通,聪明过人。从小爱察看事物,遇事好突破沙锅问到底。见夏天电闪雷鸣,就问父亲:“为甚么夏天闪电打雷?”父亲说:“老天爷打闪照明,打雷劈好人和妖怪。”项橐反问:“那好人和妖怪只夏天有,夏季没有吗?”问得父亲张口结舌。孔子周游各国时就传闻过这个聪明聪明的小孩子,筹算会会这位神童。孔子坐着子路赶的马车,项橐站在路中不让路,地上还用小石头围了圈。孔子下车问他为甚么不让路。项橐说:“是城躲马?还是马躲城?”孔子和弟子们也哑口无言,只好绕“城”而过。孔子的袍子在路上被棘子刮破了,一个弟子说:“此地棘子甚多,自幼长刺,大了更恶,实乃无用之材。”项橐也在此中,就问:“先生,甚么是‘有效之材’?”孔子说:“诸木当中,唯四时长青之松柏最好。”项橐接着问:“松柏的确是有效之材,为甚么松柏四时长青呢?”孔子说:“因为松柏木质硬,心红无孔。”项橐接着又问:“那为甚么竹子心白有孔,也四时长青呢?”孔子无言以对。孔子平生曾经拜项橐学乐曲、拜郯子学礼节,拜老子学人生哲学,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一个把学习放在高贵职位的人,定是谦虚向人请教而不在乎本身的春秋、职位和身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