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汝若执言。汝能见心同所见物亦有不同。斯则见便是物。佛之见性亦合是物。应被汝见 二转破
统统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故因而中。观大观小 迷真性之已。成色心之物。色心既成。真性即隐。故云失于本心。前文云能生诸缘缘所遣者。境从心变。心随境转。故见大小之异表里之殊不能离缘观性。但知随境生执。故有前来各种疑倒 二悟物同真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佛具五眼三智。所见穷尽法界。已上四位。阶层所见。浅深分歧。盖真见之用。随证所得。渐明渐远也
汝应于此别离自他 此标劝也。汝应于此所缘境中。试分自他令其不同。自即见性。他即物像
佛告阿难。今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前显诸法唯心。故云若能转物。不了斯旨。妄谓见在面前。虽形其言。实无斯理 二牒疑立理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极目所观。指皆是物。无是见者 目观手指但见缘尘。于诸物中不辨是见 二引他况已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见必我真。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若此物处见精。定是我之真性。显是此性在我面前已离我体。此面前见既是真我。当今身心须不是我。复是何物 二难
因而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茫然者暝昧不明也。是见义既失。非见理复乖。终始难懂。守归何所。而不知能见所缘俱为劳相。是非即离。咸是缘尘。既法空之慧未开。智障之惑难破由是非无学者。一时惶悚 三法王安其意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嘱。则诸物类自有不同。见性无殊。此精美明诚汝见性 物类虽殊。见性常一。不随境异。便是汝真。此显真见划一无差。汝前问云。云何得知是我真性。今明。境自不同。见性无殊。由是得知是汝真性 二广破展转执情二。一师资能见互缘破三。一正破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若汝现见物时。宛然辩白。阿难非佛。佛非阿难。此则人间明显安立。皆汝见性周遍了知。此周遍性若非汝真。复是何耶。故结云非汝而谁 三斥疑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务实 责其不认也。此是汝之真机能性于汝。谓性统统心也。前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美心中所现物。而不自识。却从他求。岂不迷倒。此之粗心。明真见离缘周遍法界。湛然常住妙用无边。划一清净体非不同。用释前文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四就疑问广释四。一见性缩断疑三。一伸疑
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是义不然 窦孔穴也。若执夹令见断。应可接之令见相续。若相接者应有续迹 三会通二。一迷心执境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只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何故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我又思惟。是万像中微细发明不过见者 先答不知也。何故下释不知以是。若也树不是见。应离能见以外见所不及。云何当今复见于树。又若此树便是于见。云何改名此觉得树。空例此释。离之既不成。即之又难懂。进退研之。未知所适 四印成难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