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长孙无忌手中捧着玉牒,跟从在李恪的前面,缓缓登上了登封坛的石阶。
李恪自长孙无忌的手中接过玉牒,缓缓捧起,神采庄严,朗声朗读了出来。
而跟着岱顶垂垂敞亮,一大队封禅人马,自山下拾阶登山而上,呈现在了岱顶的登封坛下。
“恩,随朕登坛,坛高阶滑,母舅谨慎些。”李恪点了点头,对长孙无忌道。
“嗣天子臣某,敢昭告于昊每上帝。有隋运属颠危,数穷否塞,生灵涂炭,国运灭亡。高祖仗黄钺而救黎元,锡元圭而拯沉湎。太宗功宏炼石,定区宇于再麾;业壮断鳌,饮沧海而一息。
半晌以后,俄然一声宏亮的清唱在登封坛下响起,封禅的时候已经到了。
“陛下,时候将近。”就在李恪有些发楞的时候,一旁的封禅主礼官长孙无忌俄然开口,小声地对李恪提示道。
“良时已到,宣玉牒!”
一阵恍忽间,李恪想起了已经故去了李世民,想起了临终前还在为他劳心劳力的温彦博,如果他们看到这一幕,又该会是作何感触。
封禅的时候一到,全部泰山仿佛都在那一刹时温馨了下来,等候着大礼开端。
看着面前的一幕,感受着脑海中的回想,李恪的心中前所未有的果断,他是大唐的帝王,这里就是属于他的乱世江山,他将会亲手把大唐打形成古所未有的富强王朝。
长孙无忌应道:“陛下放心,臣虽是一把老骨头了,还手脚还算便当,无碍的。”
这时,长孙无忌手中捧着玉牒,走到了李恪的跟前,将玉牒献上。
在宣读完玉牒文后,李恪也缓缓转过了身去,面对向了登封坛下的人群。
最后,当李恪再低头望去的时候,李恪看到了有生以来最是壮观的一幕,泰山绝顶就在他的上面,远处连缀的山脉,奔腾入海的河道,仿佛都被他踩在脚下普通。
这一刻,李恪意兴遄飞,竟生出一种天下尽在手中的豪放畅意,而究竟也确切如此,他是大唐的天子,天可汗,海内共主,凡苍穹之下,四海以内,都是他的江山,都是他的子民。
李恪朗读已毕,但声音却还在山谷间回荡,而就在这一刹时,天上仿佛收到了李恪的感化普通,本来满盈在山顶的云海竟然开端缓缓散开,任由阳光自东方洒在了登封坛上,在坛顶环绕着李恪构成一个奇妙的光圈,这一刻的李恪仿若神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