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又东北,迳清阳县故城西,汉高祖置清河郡,治此。景帝中三年封皇子乘为王国,王莽之河平也。汉光武建武二年,西河鲜于冀为清河太守,作公廨,未就而亡。后守赵高计服从二百万,五官黄秉、功曹刘适言四百万钱。因而冀乃鬼见,白日道从入府,与高及秉等对总计校,定为适、秉所割匿。冀乃书表自理。
又东屈而北出,又东转,迳苑乡故城南,又东南,迳高城县故城南,与枝渎合。渎上承无棣沟,南迳乐陵郡西,又东南,迳千童县故城东。《史记·建元以来王子侯者年表》曰:故重也,一作千钟。汉武帝元朔四年,封河间献王子刘阴为侯国。应劭曰:汉灵帝改曰饶安也。魏沧州治。枝渎又南东屈,东北注无棣沟。
清河东北流,浮水故渎出焉。按《史记》,赵之南界,有浮水出焉。浮水在南,而此有浮阳之称者,盖浮水出入津流,同逆混并,清漳二渎,河之古道,浮水故迹,又自斯别,是县有浮阳之名也。首受清河于县界,东北迳高城县之苑乡城北,又东迳章武县之故城南。汉文帝后七年,封孝文后弟窦广国为侯国。王莽改名桓章。晋太初中,立章武郡,治此。浮水故渎,又东迳箧山北。《魏地盘记》曰:高城东北五十里有箧山,长七里。浮渎又东北,迳柳县故城南。汉武帝元朔四年,封齐孝王子刘阳为侯国。《地理民风记》曰:高城县东北五十里有柳亭,故县也,世谓之辟亭,非也。浮渎又东北,迳汉武帝望海台,又东注于海。应劭曰:浮阳,浮水所出,入海,潮汐来昔日再。今沟无复有水也。
又东北,过穷河邑南。
又东过内黄县北,东入于白沟。
又东北,过乡邑南。
清河北迳广川县故城南。阚骃曰:县中有长河为流,故曰广川也。水侧有羌垒,姚氏之故居也,今广川县治。清河又东北,迳历县故城南。《地理志》,信都之属县也,王莽改名曰历宁也。应劭曰:广川县西北三十里,有历城亭,故县也。今亭在县东如北,水济尚谓之为历口渡也。
又东过修县南,又东北过东光县西。
洹水迳内黄县北,东流注于白沟,世谓之洹口也。许慎《说文》、吕忱《字林》并云:洹水出晋、鲁之间。昔声伯梦涉洹水,或与己琼瑰而食之,泣而又为琼瑰,盈其怀矣。从而歌曰:济洹之水,赠我以琼瑰。归乎!归乎!琼瑰盈吾怀乎!后言之之暮而卒,便是水也。
又东北,过濊邑北。
清河又东北,左与张甲屯、绛故渎合。阻深堤高障,无复有水矣。又迳修县故城南,屈迳其城东。修音条。王莽改名之曰治修。《郡国志》曰:故属信都。
又东北,过漂榆邑,入于海。
洹水出山,东迳殷墟北。《竹书编年》曰:盘庚即位,自奄迁于北蒙曰殷。
淇水又东北迳榆杨城北。汉武帝封太常江德为侯国。文颖曰:邑在魏郡清渊,世谓之清渊城,非也。
绍将曲义破瓒于界城桥,斩瓒冀州刺史严纲,又破瓒殿兵于桥上,即此梁也。世谓之鬲城桥,盖传呼失实矣。
又东北出山,过邺县南。
清河又东北,无棣沟出焉。东迳南皮县故城南,又东迳乐亭北,《地理志》之临乐县故城也,王莽改名乐亭。《晋书隧道志》、《太康地记》,乐陵国有新乐县,即此城矣。又东迳新乡城北,即《地理志》高乐故城也,王莽更之曰为乡矣。无棣沟又东分为二渎。无棣沟又东迳乐陵郡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