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有关羽濑,所谓关侯滩也。南对甘宁故垒。昔关羽屯军水北,孙权令鲁肃、甘宁拒之因而水。宁谓肃曰:羽闻我咳唾之声,不敢渡也,渡则成擒矣。羽夜闻宁处罚,曰兴霸声也,遂不渡。茱萸江又东迳益阳县北,又谓之资水。应劭曰:县在益水之阳。今无益水,亦或资水之殊目矣。然此县之摆布,到处有深潭,渔者咸轻舟委浪,谣咏相和。罗君章所谓其声绵邈者也。水南十里,有井数百口,浅者四五赤,或三五丈,深者亦不测其深。陈腐相传,古人以杖撞地,辄便成井。
北至零陵县,下注湘水。湘水又迳零陵县南,又东北迳观阳县,与观水合。水出临贺郡之谢沭县界,西北迳观阳县西。县盖即水为名也。又西北流注于湘川,谓之观口也。
越城峤水,南出越城之峤,峤即五岭之西岭也。秦置五岭之戍,是其一焉。
水出邵陵县界,南迳连道县,县故城在湘乡县西一百六十里。控引众流,分解一溪。东入衡阳湘乡县,历石鱼山,下多玄石,山高八十馀丈,广十里。石色黑而理若云母,开辟一重,辄有鱼形,鳞鬐首尾,仿佛描画,长数寸,鱼形备足,烧之作鱼膏腥,因以名之。涟水又迳湘乡县,南临涟水,本属零陵,长沙定王子昌邑。涟水又屈迳其县东,而入湘南县也。
《续汉书?五行志》曰:建安八年,长沙醴陵县有大山,常鸣如牛呴声,积数年。后豫章贼攻没县亭,杀掠吏民,因觉得候。湘水又北迳建宁县,西傍湘水,县北有空泠峡,惊浪雷奔,濬同三峡。湘水又北迳建宁县故城下,晋太初中立。
湘水出零陵始安县阳海山。
山下有舜庙,南有回禄冢。楚灵王之世,山崩,毁其坟,得《营丘九头图》。禹治大水,血马祭山,得金简玉字之书。芙蓉峰之东,有神仙石室,学者颠末,常常闻讽诵之音矣。衡山东南二面,临映湘川,自长沙至此,沿湘七百里中,有九向九背,故渔者歌曰:帆随湘转,望衡九面。山上有飞泉下注,下映青林,直注山下,望之若幅练在山矣。湘水又东北迳湘南县东,又历湘西县南,分湘南置也,衡阳郡治。魏甘露二年,吴孙亮分长沙西部立,治湘南。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矣。
夫水出县西南零陵县界少延山。东北流迳扶阳县南,本零陵之夫夷县也。汉武帝元朔五年,以封长沙定王子敬侯义之邑也。夫水又东注邵陵水,谓之邵陵浦水口也。
又东北过阴山县西,洣水从东南来注之。又北过醴陵县西,漉水从东来注之。
即阳朔山也。应劭曰:湘出零陵山,盖山之殊名也。山在始安县北,县故零陵之南部也。魏咸熙二年,孙皓之甘露元年,立始安郡。湘、漓同源,分为二水,南为漓水,北则湘川。东北流。罗君章《湘中记》曰:湘水之出于阳朔则觞为之舟,至洞庭,日月若出入于此中也。
《十三州志》曰:华水出桂阳郴县华山西,至湘南县入湘。《地理志》曰:郴县有耒水,出耒山西,至湘南西入湘。湘水又北迳麓山东,其山东临湘川,西傍原隰,息心之士,多所萃焉。
又北过临湘县西,浏水从县西北流注之。
东北过湘南县南,又东北至临湘县西南,东入于湘。
县南有石潭山,湘水迳其西。山有石室、石床,临对清流。湘水又北迳昭山西,山下有旋泉,深不成测,故言昭潭无底也。亦谓之曰湘州潭,湘水又北迳南津城西,西对橘洲,或作吉字,为南津洲尾。水西有橘洲子戍,故郭尚存。湘水又北,左会瓦官水口,湘浦也。又迳船官西,湘州商舟之所次也。北对长沙郡,郡在水东,州城南,旧治在城中,后乃移此。湘水左迳麓山东,上有故城,山北有白露水口,湘浦也。又右迳临湘县故城西,县治湘水,滨临川侧,故即名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