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没过几天,一份来自辽国的谍报却又让赵佶对此事踌躇起来。?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仇敌,只要永久的好处。”杨帆答道,“金人同意与辽媾和,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正在消化吞掉的辽国之地,临时喘口气罢了。等它将攻陷的地盘消化以后,它的力量将会更加强大,当时所谓的和议对他们来讲,不过是一张废纸罢了。部属敢断言,用不了多长时候,金辽必定再次开战。”
场上再次哗然。杨帆也在内心叹道:如何能看得懂情势的满是些奸臣!
“联金之策既定,断不能等闲窜改!”杨帆斩钉截铁隧道。
这个发起天然还是获得了很多人的反对。不过,很较着蔡京、童贯、王黼等人早已串连过,他们这些占有朝堂高位的人定见同一,其别人能做的也就只要抗议罢了。更首要的是,这个发起正解了赵佶的心结:本想联金灭辽,却半途生变,可又不甘心放弃光复燕云的胡想,正在难堪之际,却有了“辽主乃亡国之君”的说法。既然上天要让辽国灭亡,那即便不与金国结合,岂不也能光复燕云之地?金人帮不上忙,另有上天,总之光复燕云的胡想不能放弃,这就是赵佶的逻辑。
“宜将乘勇追穷寇,不成沽名学霸王——好气势!唉,大丈夫自当如此,可朝堂之上那些苟安之辈,又怎会有如许的见地?子航,明日早朝,这联金之计怕是会半途而废,但是光复燕云之策却不能摆荡。哈哈,金人能从辽人手中夺城掠地,我堂堂大宋就不能?”
再劝说童贯采纳保守战法已经不成能,现在也只能寄但愿于新式的火器能窜改战局——新式兵器的第一次利用常常是结果最好的,仇敌会因计算以外的东西呈现而乱了阵脚,这或许就是突袭西夏要地的制胜之匙。
“宋待郞之言甚是,臣附议!”
事情的展又被拉回到了本来的迹。好不轻易通过谍报阐发、战术推演令童贯搁置的冒进打算又重新回到结案上。
杨帆实在看不下这帮人对于金国的轻视,现在也提大声音道:“臣敢以人头包管,十年以内,辽国必为金国所灭!”
“哈哈,笑话!”杨帆话间刚落,便有人出口辩驳,倒是翰林学士的袁文清,“金人即使勇悍善战,可毕竟族落甚小,现在辽人乞降已经给足了他们面子,阿骨打莫非是傻子,非要与辽人不死不休?臣敢断言,十年以内,辽金不会有大的战事!”
场上立即有人拥戴着。
“臣附议!”
“此议甚好!”不待群臣质疑,赵佶便抢先道,“只是派谁出使最为合适?”
“臣附议。”